首页
甘孜县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
2024-03-21 12:28:08
来源:
规划股
阅读数:
1126次
字号:
收藏
打印
分享:
分享到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温馨提示:
请完成个人中心登录后进行相关操作
项目名称:金堂县城市总体规划


甘孜县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





文 本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1

第二章 发展目标、定位与战略 1

第三章 产业经济发展规划 2

第四章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 5

第五章 县城性质和规模 14

第六章 县城用地布局规划 14

第七章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17

第八章 城市风貌规划 18

第九章 县城综合交通规划 18

第十章 县城基础设施规划 21

第十一章 县城综合防灾规划 23

第十二章 县城环境保护与环卫设施规划 26

第十三章 城市空间管制规划 28

第十四章 城市规划区综合发展规划 29

第十五章 旧城更新 30

第十六章 空间发展时序划分及建设原则 30

第十七章 规划管理与实施 31

第十八章 附则 32




 


第一章 总则

为了甘孜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适应城市建设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对甘孜县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一条主线、三个加强”藏区工作总体思路和“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部署,坚持“三化联动”,以“跨越发展、长治久安、与全省同步实现小康”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国家加快西部大开发和加快藏区发展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生态屏障、培育支柱产业、发展教育卫生、建设和谐甘孜” 的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美丽生态甘孜、和谐幸福甘孜的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规划原则

(一)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科学布局

(二)传承历史、弘扬文化、突出特色

(三)城乡协调、统筹兼顾

(四)远近结合、有序推进

规划基本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国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城市紫线管理办法》(2004)

《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2)

《城市黄线管理办法》(2006)

《城市蓝线管理办法》(2006)

《甘孜藏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甘孜藏族自治州州域城镇体系规划》;

《甘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国家、四川省有关城市规划标准与规范;

甘孜县有关国土、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现状和规划资料。

为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使甘孜县社会经济发展及城市建设有序进行,本次总规修编将规划发展期确定为四个阶段:

近期:2012—2015年;

中期:2016—2020年;

远期:2021—2030年;

远景:2030—2050年。

本次规划范围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县域范围,二是城市规划区范围,三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

县域范围:甘孜县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7303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范围: 甘孜县城规划区的城区和近郊区包括:

甘孜县城北村、绒岔村、河坝村、呷拉乡北部临雅砻江夺拖、亚隆村,斯俄乡西部临甘孜镇的古朗村等用地,面积60.2平方公里。

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北起甘孜县自来水厂,南至雅砻江畔:西起曼底山,东至斯俄河,总面积约6.01平方公里。

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一切城市规划设计、建设活动和城市规划管理,均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本规划强制性内容指文本中黑体加下划线条文。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影响城市总体规划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本规划由甘孜县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章 发展目标、定位与战略

总体发展目标

依据州、县“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结合甘孜县实际情况,围绕经济增长、民生改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重点,确立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趋于完善;社会事业长足发展;生态建设成效明显;人民生活大幅提升。

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生态环境总体改善,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特色优势产业形成规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基本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发展定位

甘孜县未来十年坚持“两枢纽、三基地、四产业、五中心”的发展定位。

打造“两个枢纽”:康北交通枢纽和康北电网枢纽;

构建“三个基地”:康北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康北民间手工艺品加工基地、康北水泥建材生产基地;

培育“四大产业”:特色生态农牧产业、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生态能源矿产业、现代商贸物流产业;

建设“五个中心”:康北高原特色中心城镇、康北商贸物流中心、康北区域教育文化中心、康北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康北旅游集散中心。

发展战略

针对甘孜县上述规划背景,结合实际发展情况,我们认为:本次总规修编的总体理念应体现:以山水彰显生态,以旅游重塑城市,以产业提升品质。其战略思路如下:

(一)产业统筹,城乡一体

统筹县城及周边优势的商贸服务产业、手工制造业、旅游服务业与广大农牧地区优势的农牧业及丰富的自然资源、能源资源和旅游资源,实行产业互促互补,强化农牧基础、壮大商贸支柱、培育电矿产业、发展教育卫生、提升旅游文化、改善人居环境从而最终实现城乡一体的和谐甘孜。

以“城乡统筹、镇村联动”的理念,大力提升县城和中心镇的商贸服务功能配套,着力推进县城与周边区域一体化发展,构建以县城为核心、317国道为纽带的生态化城镇绵延带。

(二)以景塑城,景城一体

融通城市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保护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持地形地貌、河流水系的自然形态,以大地景观为基底条件,深入分析山—水—城交融的城市景观,按照生态旅游城市的建设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彰显城市景观风貌特色和文化底蕴,全面提升城市品味,塑造康北明珠的新形象。

(三)“低碳节能”和“生态安全”

规划要贯彻生态环保与城市发展并重原则,将城市引导到生态环境良好、低碳节能的发展轨道中来;同时注重城市综合防灾系统的规划建设,使城市能抵御各种自然灾害,能较好地应对各种突发性公共事件,保障城市的安全,各种防灾设施要做到高效可靠,统一使用,协调一致。


第三章 产业经济发展规划

发展定位

规划提出“两枢纽、三基地、四产业、五中心”的发展定位。

打造“两个枢纽”:康北交通枢纽和康北电网枢纽;构建“三个基地”:康北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康北民间手工艺品加工基地、康北水泥建材生产基地;培育“四大产业”:特色生态农牧产业、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生态能源矿产业、现代商贸物流产业;建设“五个中心”:康北高原特色中心城镇、康北商贸物流中心、康北区域教育文化中心、康北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康北旅游集散中心。

发展目标

在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会议精神深入,全国各项政策措施逐步落实;国家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重大利好宏观背景环境下,甘孜县的经济发展将迎来历史性的变化,极有可能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态势。结合《甘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预测到2015年,经济总量年均增长率13%,经济总量达到8.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6:17:47,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2020年,经济总量年均增长率25%,经济总量达到24.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9:25:46,基本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2030年,经济总量年均增长率18%,经济总量达到127.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9:35:46。

文化重塑策略

甘孜县历来都是具有文化品位的城市。规划将在积极挖掘全城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用全域的眼光,作为城市空间发展和文化重塑和再造的重要载体,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塑造“全域文化新城”。

生态优先策略

即以保护生态和保证安全为前提,在充分考虑生态承载力的条件下,保护生态环境,修复受损生态资源,尊重客观自然基础,对生产力、人口和城镇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区域统筹策略

随着川西旅游环线、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不断发展,甘孜——应该以积极的姿态,把握机遇,深度融入,积极寻求与大区域的紧密联系,在区域范围内实现“大统筹”。

鉴于甘孜良好的区域地位和完善的交通联系,在未来发展中要发挥甘孜作为川滇通枢纽的特点,从区域职能出发,加强区域交通及经济联系,促进甘孜区域地位的发展和提升,把甘孜县培育成为大香格里拉区域的核心城市。

产业升级策略

根据甘孜县资源条件,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改进传统的农牧业生产方式,以“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作为产业发展的核心理念,培育产业环境、构建产业格局、拓展产业方向、优化产业结构,以绿色的生态环境支撑绿色产业的发展,推动生态的绿色向产业的绿色提升,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和谐共振。加快发展生态能源产业、重点培育旅游文化产业、规范发展优势农业产业。建设特色鲜明的生态经济区。

总体产业结构

根据甘孜县产业发展基础、交通水利设施条件及自然资源地狱差异,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确定县域产业结构为:一心、一带、四节点、三片区、五基地。

一心:以甘孜县城为中心,是全县产业发展的核心,拉动全县经济增长的引擎;

一带:沿317国道发展的产业聚集带,是全县产业项目发展的密集区域;

四节点:以来马、拖坝、查龙和四通达四镇为产业发展节点;

三片区:将全县划分为东部峡谷林果种植区、北部高原畜牧养殖区和南都宽谷粮经加工区。

五基地:根据“十二五”规划及产业基础与条件,设定生态农业发展基地、特色牧业发展基地、商贸重点发展基地、能源产业发展基地、工业经济发展基地共计5个产业发展基地。

重点产业发展基地划定

根据甘孜县十二五规划的发展重点,在全县设定为五个重点产业发展基地。

生态农业发展基地

以绒坝岔片区、城关片区及拖坝片区为主的核心区域,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潜在优势,大力发展雅砻江沿岸河谷区特种粮产业、经济作物产业,积极发展订单农业,打造绿色农产品品牌,全面提升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特色牧业发展基地

以达通玛片区、下雄乡为主的核心区域,重点发展特色牧业。积极推进草畜平衡制度和禁牧、休牧、轮牧制度,减轻草场承载压力,发展优质牧草和畜产品,缓解草畜矛盾。同时,利用丰富的太阳能资源,积极发展新能源,并利用生态优势,开发草原风光旅游项目。

商贸重点发展基地

以甘孜镇为主的核心区域,重点发展商贸业。加快城区城镇化建设步伐,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以商贸为主的第三产业,并利用区位优势加快发展旅游业,多方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

能源产业发展基地

以境内主要河流为主的核心区域,重点发展生态能源。该区域具备丰富的水能资源,作为全县水电开发的重点区域进行开发,努力培育成全县的支柱产业。同时,积极发展生态农牧业,实施生态异地致富工程,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

工业经济发展基地

以甘孜镇、呷拉乡为主的核心区域,重点发展工业经济。在甘孜镇积极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民族手工艺品加工业、民族宗教出版物印刷业和建筑材料生产等产业项目;加大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力度,在呷拉乡实施水泥生产和金矿资源开发项目,扩大、提升第二产业规模和档次,使其成为推动GDP增长的核心经济。

农牧业规划

充分发挥农牧业潜在优势,加快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观光生态农牧业,着力打造成四川藏区特色优质农畜产品重要生产基地和康北农牧业经济发展高地。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强化牧业发展。根据自然条件及农业产业基础,规划将甘孜县域划分为三个农业产业区:东部峡谷林木种植区、北部高原畜牧养殖区和南部宽谷粮经加工区。

东部峡谷林木种植区

包含四通达镇、夺多乡、泥柯乡。主导产业:林木、药材。区内加强林木、药材种植基地建设,积极发展藏药药材人工种植、雪域俄色茶原材料供应基地等特色农业。

北部高原畜牧养殖区

包含查龙镇、茶扎乡、卡龙乡、大德乡。主导产业:牧业、林业。区内加强畜牧基地建设,实施天然草场改良及草地补播等项目;建设特色畜禽基地,实施牦牛规模化养殖基地建设等项目;实施畜牧良种工程,调整畜种畜群结构;健全畜牧服务体系。

南部宽谷粮经加工区

包含甘孜镇、来马镇、拖坝镇、生康乡、斯俄乡、下雄乡、仁果乡、呷拉乡、南多乡、贡隆乡、庭卡乡、卡攻乡、昔色乡、色西底乡、扎科乡。主导产业: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区内加强农田基础建设,实施土地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国家藏区青稞特种商品粮基地等一系列农作物生产基地,在色西底乡、拖坝镇、呷拉乡、斯俄乡和甘孜镇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花卉栽培温室等特色农业。

工矿业规划

加快水电、新型能源开发

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推进水能资源有序开发,抓紧完成雅砻江过境段水电开发规划,建设格尼电站,完成达曲、泥曲、玉龙、麦玉龙、打火沟等流域水电开发项目。同时积极发展新型能源,规划建设太阳能光伏电站等。

有序开发矿产资源

坚持“环保优先、合理开发”的原则,努力探索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破坏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狂野发展路子,有计划、科学合理的开发部分矿产资源。实施呷拉金矿开发等项目。

大力发展工业园区

通过在县城新区建设工业发展园区,引进一些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发展产业化,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特色经济加工业、特色畜产品加工业、中藏药材加工业、手工业品加工业、特需用品加工业、出版物印刷业和康北建筑用材工业。

商贸服务业规划

1、建设商业中心集镇

提升甘孜县城枢纽商业功能,完善商业功能,丰富商业内涵,使其能满足全县快速增长的商业需求,提供水平较高的综合商业服务;完善查龙、四通达、来马和拖坝4个镇的次级枢纽商业功能,服务于本地居民及部分周边乡镇人口;建设各乡集镇商业功能,满足本地居民和周边乡村人口商业需求。

2、加快现代物流发展

健全商贸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场功能,不断增强辐射能力,形成大市场、大流通、大商贸的市场流通新格局;打造商品储运平台,建设综合物流中心,形成大吞吐量,强力辐射周边各县的商品集散地;合理布局商贸网点,建设以县城为中心,镇乡为节点,行政村为终端的商贸网点,形成层级分明的商贸网络体系。

旅游业规划

1、规划结构

围绕一个中心、四个旅游区、一条主游线、四条旅游辐射线的规划结构,构建甘孜县全域旅游,将甘孜县积极地融入大香格里拉旅游圈。

一个中心:甘孜县城;

四个旅游区:旭日岭、绒坝岔、东谷和达通玛旅游区;

一条主游线:317国道沿线;

四条旅游辐射线:甘孜县城至白玉线、新龙线、色达线、达通玛线。

2、精品旅游景点布局

以浓厚的宗教文化为依托,突出藏传佛教文化、民俗文化和高原生态三大特色旅游,着重建设雅砻江沿岸山水田园风光带、达通玛草原游文化景区,沙鲁尼古冰川遗迹景区,借助旧城区综合开发与保护工程,合理布局民族服饰、工艺品、土特产等民俗风情商业。

3、保护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加强重点文物、重要遗址、特色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加大濒危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物资料征集、流散文物集纳的扶持力度。

积极开发红色文化。加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寺庙白利寺建设;改扩建朱德总司令与格达活佛红色博物馆;保护性开发十八军进藏窑洞群,大力传承和发扬具有县域特色的红色文化。

大力发展民族文化。启动甘孜踢踏的保护欲传承;实施康区黄教第一寺甘孜寺、历史悠久的大金寺、文物价值连城的东谷寺、藏汉民族团结象征的汉人寺、全县第一座家庙呷拉觉空寺等藏传寺庙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新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推进相应配套设施建设,弘扬特色文化和传统文化,切实保护优秀民族民间文化。

4、加强旅游配套服务设施

在城区建设高标准旅游接待中心,配套信息咨询、娱乐、保健等服务功能;对康巴宾馆等现有接待场所进行改造升级,提高接待规模和服务档次;建设下雄乡、查龙乡草原生态旅游接待点;扶持建设民居接待点和藏区农(牧)家乐100户;新建旭日岭红色旅游度假村,实施植被覆盖、温泉改造、餐饮休闲等配套功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规范市场管理。


第四章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 村镇体系结构规划

人口与城镇化预测

人口规模预测:到2015年,甘孜县域总人口约7.44万人;2020年,甘孜县域总人口约8.21万人;2030年,甘孜县域总人口约11.56万人;

城镇化水平预测:

2015年:城镇人口约2.03万人,城镇化率为27.3%;

2020年:城镇人口3.03万人,城镇化率为36.9%;

2030年:城镇人口5.20万人,城镇化率为45.0%。

新型城镇化战略

1、强化核心战略

强化中心,中心带动。大力发展甘孜县城,重点培养城市职能。引导人口与产业向县城集聚,通过壮大县城、加强城市凝聚力,来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2、优化结构战略

培育重点,点轴发展。重点强化拖坝、来马等重点城镇的发展,加大对小城镇的扶持力度,使之成为承上启下的必要环节;通过重点镇带动影响发展轴上其他地区的发展,从而优化整个县域城镇体系的结构,提高县域整体系统的运作效率。

3、区域协调战略

分工协作,特色凸显。以自然条件、资源分布等因素为基础,充分发挥各地综合资源优势,合理确定各乡镇职能分工,突出各乡镇的发展特色,加强各乡镇之间的功能联系,从而实现整个县域的协同发展。重点突出拖把、来马、四通达、查龙等在职能上的分工,带动县域南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4、城乡一体战略

城乡融合,效率公平。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城乡一体的产业支撑体系,推进城乡劳动力就业一体化。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引导控制农村人口在农村资源的小康承载范围内,提高留村农民收入及其生活水平,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镇就近转移就业,保障进城农民的工作生活待遇,真正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

行政区划调整

规划期内,规划撤消甘孜镇建制,建立甘孜县城区;拖坝、生康、来马、四通达、查龙五个乡撤乡建镇;其余16个乡集镇建制不变。

到2030年甘孜县有5个镇16个乡。

等级结构规划

本次规划确定村镇体系分为四级,分别为一级中心城镇、二级一般建制镇、三级乡集镇和四级重点中心村。

一级中心城镇1个,即甘孜县城区,是县域中心城市;

二级中心建制镇2个:来马镇、查龙镇、;

三级一般建制镇3个:拖坝镇、生康镇、四通达镇;

四级乡集镇16个,即茶扎乡、大德乡、卡龙乡、下雄乡、庭卡乡、斯俄乡、扎科乡、贡隆乡、南多乡、昔色乡、卡攻乡、仁果乡、泥柯乡、夺多乡、呷拉乡和色西底乡。

五级重点中心村共10个,即拉绒、夺衣、康珠、大巴卡、仲柯、冷达、斯拉达、曲卡龙、德西、打本二村。

村镇体系一览表

经济

分区

序号

乡镇名称

城镇

等级

主要社会服务设施

城镇职能

南部

城镇发展区

1

甘孜县城

(甘孜镇)

县医院、中专、中学、小学、市场、车站

以发展商贸、旅游业、工业为主的综合型县域中心城市

2

来马镇

医院、九一小、市场

以物流业、商贸业为主的二级中心建制镇

3

拖坝镇

医院、九一小、市场

以农业为主,兼有商贸服务和旅游功能的三级建制镇

4

生康镇

医疗点、小学、市场

以农业、旅游业为主的三级建制镇

5

斯俄乡

医疗点、小学、商贸店

以牧业、农业为主的乡集镇

6

下雄乡

医疗点、小学、商贸店

以牧业为主的乡集镇

7

仁果乡

医疗点、小学、商贸店

以农业为主的乡集镇

8

呷拉乡

医疗点、小学、商贸店

以农业为主的乡集镇

9

南多乡

医疗点、小学、商贸店

以农业、牧业为主的乡集镇

10

贡隆乡

医疗点、小学、商贸店

以农业为主的乡集镇

11

庭卡乡

医疗点、小学、商贸店

以牧业、农业为主的乡集镇

12

卡攻乡

医疗点、小学、商贸店

以农业、牧业为主的乡集镇

13

昔色乡

医疗点、小学、商贸店

以农业、牧业为主的乡集镇

14

色西底乡

医疗点、小学、商贸店

以农业为主的乡集镇

15

扎科乡

医疗点、小学、商贸店

以林业、牧业为主的乡集镇

东部

城镇发展区

16

四通达镇

医院、九一小、市场

以农业、牧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的三级建制镇

17

夺多乡

医疗点、小学、商贸店

以畜牧业为主的乡集镇

18

泥柯乡

医疗点、小学、商贸店

以林业、畜牧业为主要乡集镇

北部

城镇发展区

19

查龙镇

医院、九一小、市场

以牧草养殖业、商贸业为主的二级中心建制镇

20

茶扎乡

医疗点、小学、商贸店

以林业、牧业为主的乡集镇

21

卡龙乡

医疗点、小学、商贸店

以牧业为主的乡集镇

22

大德乡

医疗点、小学、商贸店

以牧业为主的乡集镇


规模结构规划

一级中心城镇:甘孜县城城镇人口为4.2万人左右。

二级中心建制镇:城镇人口为2500人。其中来马镇1500人,查龙镇1000人。

三级一般建制镇:城镇人口为2200人。其中拖坝镇和四通达镇各800人,生康镇600人。

四级乡集镇:城镇人口为5300人。城镇聚居人口规模在200-500人之间,平均约331人。

五级重点中心村:不涉及城镇人口。

2030年城镇规模结构表 单位:万人

城镇聚居人口规模

规划城镇人口

个数

平均规模

城 镇

大于4万人

4.2

1

4-5

甘孜县城

0.1-0.2万人

0.25

2

0.125

来马镇、查龙镇

0.06-0.1

0.22

3

0.07

拖坝镇、四通达镇、生康镇

小于0.1

0.63

16

0.02

其余各乡镇

总计

5.2

22

0.24

空间结构规划

规划期末,甘孜县村镇体系形成“一核、一区、三点、三轴、三片”的“11333”空间结构:

1、一核:甘孜县城。

2、一区:由生康镇、南多乡、呷拉乡、甘孜镇、斯俄乡和拖坝镇组成的城镇核心发展区,该区是甘孜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发动机,也是县域承接农村人口转移的载体。

3、三点:以来马镇、查龙镇、四通达镇为县域次级增长极。

4、三轴:包括沿国道317城镇发展主轴;查仁路(查龙乡—茶扎乡—扎科乡—仁果乡)城镇发展次轴;色洛路(拖把乡—庭卡乡—下雄乡—四通达乡—尼柯乡)城镇发展次轴。

5、三区:根据地形地貌、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分布情况及经济发展方向,将甘孜划分为:

(1)南部城镇发展区:包括甘孜县城、来马镇、拖坝镇、生康镇、斯俄乡、下雄乡、仁果乡、呷拉乡、南多乡、贡隆乡、庭卡乡、卡攻乡、昔色乡、色西底乡、扎科乡。

(2)东部城镇发展区:包括四通达镇、夺多乡、泥柯乡。

(3)北部城镇发展区:包括查龙镇、茶扎乡、卡龙乡、大德乡。

职能结构规划

1、中心地职能

一级中心城市是全县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大力发展其服务于区域的综合化职能;二级中心建制镇是县域次中心;三级一般建制镇是片区服务中心;四级乡集镇按照广大农村地域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要求,建立镇乡域地方中心。

2、专业化职能

(1)综合型:甘孜镇

(2)旅游服务型:拖坝镇、生康镇

(3)商贸物流型:来马镇

农贸型:四通达镇、

农业型: 色西底乡、呷拉乡、仁果乡、贡隆乡

农牧型:庭卡乡、斯俄乡、南多乡、卡攻乡、昔色乡

牧业型:查龙镇、大德乡、卡龙乡、泥柯乡、夺多乡、下雄乡、

林牧型:茶扎乡、扎科乡

城乡统筹规划

1、总体目标

(1)城乡空间布局的高度融合

(2)城乡功能结构的高度互补

(3)城乡生态环境的高度协调

(4)城乡基础设施的高度共享

(5)城乡人口流动的高度通畅

(6)城乡政治文化的平等

(7)城乡社会事业的高度统一

2、指导思想

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统筹思路,以工业、旅游业发展带动农业产业化为重点,以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为纽带,以“新型三集中”为抓手,以分类引导为原则,转变农村扶持方式,促进城乡公共设施均等化发展,引导农村人口梯度集中,促进县域城乡统筹水平的提高。

3、规划原则

(1)结合民族地区特点,充分尊重当地风俗习惯,考虑县域地形地貌及产业分布情况,因地制宜推进城乡统筹。

(2)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结合工程移民搬迁,实施“新型三集中”城乡统筹战略,分阶段推进全县域城乡统筹建设。

(3)坚持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公共服务设施按城镇、新村等级规模配置,实现公共设施的满覆盖。

(4)优先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引导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区集中发展,新建农村居民住宅纳入新村建设范围。

4、城乡统筹策略

(1)改善农村基础条件。实行投资倾斜,集中力量建设农牧区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公路改造,重点实施乡(镇)、农(林)场通油路、村村通公路、桥梁和机耕道、牧道建设。加快农牧区电源和电网建设,大力推广沼气和太阳能光伏照明工程,实施农牧区传统燃料替代工程,基本解决农牧民用电问题。强化农牧区定居点饮用水源地建设和保护。

(2)推进农牧民新村建设。以“住房外观特色化、内部设施现代化、外部环境优美化、公共服务均衡化”为目标,推进牧民定居工程,全面实现牧民定居,加强定居点产业培育。突出村落风貌、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做好新村建设规划,抓好农区危旧房改造和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建设具有地域风格和民族特色的新型村落。

(3)加强农村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村牧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推进科技入户工程,强化农业科技服务,加快建设农村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发展农牧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计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提高农牧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4)以现代化、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工业化富裕农民,以城镇化改造农村;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

(5)改善农村人均环境,优化村庄布局,引导村庄适度合并、适时迁移,扩大村庄规模,整合村镇建设用地,消除安全隐患,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6)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循序渐进、试点示范、稳步推进、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7)充分发挥政府、社会、个体的力量,以人为本,尊重农牧民的主体意愿。

5、城乡统筹主要任务

(1)统筹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体系

(2)统筹构建城乡产业支撑体系

(3)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4)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建设

(5)统筹构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村庄布局规划

1、建设原则

空间资源集约化。

因地制宜差异化。

村庄建设区别化。

基础设施现代化。

产业发展特色化。

村庄景观乡村化。

公共服务均衡化。

2、重点内容

(1)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基础设施,改善生存条件。

(2)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重点解决农民看病难、上学难、养老难等问题。

(3)改善生产条件,培育支撑产业,为农民增收提供基本保证。

(4)深化农村改革,健全和完善乡村治理结构,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制度保障。

3、分区发展策略

(1)南部宽谷区

该区域地处宽谷平原地区,区位条件较好,建设用地价值相对较高,在该区域范围内,积极引导村庄的集聚和整合,鼓励有一定经济基础又有合并意愿的自然村并入,减少自然村的数量,实现集约发展,建设高标准的社会主义农村新型社区。通过土地整理、土地置换等方式促进大型新村的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

(2)东部峡谷区

县域东部地区地形条件差,农业生产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农业生产以特色水果养殖和牧业为主,人口密度相对较低,村庄分布以散居为主。这类村庄的发展策略应以政府投资为主导、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搬迁集聚和整治。引导企业进行成片产业开发。

(3)北部高原区

该区为高原地形,以传统农牧业为主,经济、基础设施、自然资源等条件一般,离主要交通线较远的村庄。这类区域的发展策略是在保证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引导村庄健康发展和农民致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有条件的村落实施集聚扩大发展,保留村庄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充分体现“控制和引导”的关系。

4、中心村规划

(1)布局原则

1)依托城镇,城乡统筹。

2)交通区位、条件较好。

3)规划引导,重点倾斜。

4)产业支撑,带动发展。

5)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6)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7)完善功能,改善环境。

8)尊重自然,保护历史。

2、布局模式

通过调研,结合甘孜实际情况,规划提出以下两种建设模式。

1)模式一:服务核发展模式

2)模式二:集聚发展模式

(3)、产业发展模式

针对甘孜农村布局多样,各村区位条件,产业水平,基础设施,地形地貌等因素差异较大的特点,必须结合产业发展方向,遵循因地制宜,分门别类的原则,提出新型社区产业发展模式。

针对甘孜的特色条件,在新农村规划以下几种模式即:

旅游产业带动型新型社区、特色产业带动型新型社区、畜牧养殖带动型新型社区、其他类型社区。

(4)、中心村规划

中心村的设置应当具备: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交通相对方便、网点布置相对均衡;人口相对集中,有一定规模。中心村人口规模1000人左右,用地规模按人均建设用地80平方米左右控制。

具体布局:拉绒、夺衣、康珠、大巴卡、仲柯、冷达、斯拉达、曲卡龙、德西、打本二村。

(5)、一般村庄整治

1)整治原则:

尊重地域特色,传承乡土文化的原则;改建为主,整合利用的原则;量力而行,讲求实效的原则。

2)整治内容:“四改二通”,即改路、改水、改厕、改灶、通电、通信;建筑风貌整治;环境整治。

5、农村公共设施规划配套标准

规划按中心村、基层村等等级配置其管理、教育、医疗卫生、商业金融服务等公共设施。同时,四通达村、塔拖村、白日村、麦玉龙村、里拉村、纳洼村、格通一村、冷达村、岔拉村、斯俄村、贡曲村、日安村等有旅游服务功能的村应配套旅游服务接待设施。

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一览表

项目

设施名称

注释

中心村

基层村

管理

村委会

建筑面积200-350㎡(含警务、社保、广播)

教育

小学

人均10㎡(只设于中心村)

---

托幼(儿)园

人均10㎡

医疗卫生

卫生站

建筑面积50-200㎡

计生指导站

建筑面积50-100㎡

---

文化体育

公共活动中心

建筑面积100-500㎡(含科技服务点)

图书室

建筑面积50-200㎡

全民健身设施(场地)

结合小广场、绿地建设

商业服务

照相馆

建筑面积50㎡

---

百货商店

建筑面积50-200㎡

食品店、小吃店

建筑面积50-100㎡

农资放心店

建筑面积50-100㎡

邮政、储蓄代办点

建筑面积50-150㎡

药店

建筑面积50-100㎡

饭店

建筑面积50-100㎡

理发店、洗染店

建筑面积50-100㎡

市场

农贸市场

占地面积200-300㎡

畜禽、水产市场

占地面积200-300㎡

---

备注:●代表必设 △代表可设 ---代表不设


第二节 城乡空间管制规划

已建区

已建区系指全县域内的所有城镇、乡集镇和村庄的建成区,其发展主要是结构调整、集约发展、生态友好模式发展,突出资源利用的优化;其发展主要是结构调整、集约发展、生态友好模式发展,突出资源利用的优化。具体措施与要求如下:

1、合理科学提高建成区土地利用率。防止土地资源利用的浪费。

2、在建设更新过程中科学合理组织用地功能,优化人居环境、优化土地利用效益;城镇建成区的改造应在进行科学论证的前提下编制专项改造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改造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

3、城市的已建区的新建项目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4、村镇建成区的优化、更新、改造,必须符合村镇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推进以提高建设用地效率、改善农村生产成活条件为目标的村庄整治工作。

5、在城镇、村庄建设更新过程中,应注重地方特色与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名城、古镇、古村落的优化建设应在专项历史和风貌保护规划指导下进行。

适建区

适建区是指规划期内县域新增的城镇建设区、村庄聚落扩展区。是根据县域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战略要求,资源优先配置的发展区。具体措施与要求如下:

1、城镇建设用地必须是纳入两规(《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覆盖区域。

2、城市和新设建制镇的重点开发空间(规划期内新增的城镇建设区)的开发必须在总体规划指导下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项目必须纳入城市近期建设规划。采取整体规划、成片开发、分期建设的开发策略。

3、有条件地,适量地调整村落和行政村,形成具有一定人口规模的中心村,使村镇居民的居住环境兼有城市和乡村的特点,市政设施和公用设施相对完善。撤村并点的村庄和进城农民的农宅要“退宅还耕”。

4、积极推进乡村建设的集约化,在乡村建设用地总量不再增加的前提下,通过城镇化发展人口转移后的农村退宅还耕、迁村并点、土地规模经营等多种途径,使乡村建设用地得到更有效控制。村庄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80平方米以内。

5、村镇建设用地应向纵深发展,坚决杜绝单纯沿公路两侧进行夹道开发。

限建区

指风景名胜区、城镇总体规划建设用地以外的一般农田、林地、园地、河流两侧的绿化带、区域交通与水利设施的防护空间、牧业用地区、风景名胜区的外围协调区等。其空间管制主要突出对开发的限制。具体措施与要求如下:

1、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不得随意变更土地利用性质。

2、确需变更性质的必须经相应的国土、水利、环保、交通、农牧、城市规划管理、城市建设、旅游等管理部门组织论证和确认后,并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中体现。

3、一般农田变更为城镇建设用地,必须是在《城市总体规划》或《镇规划标准》的建设用地范围内。

4、严格管理建设项目,强调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与补偿,必要的建设项目需采取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

禁建区

包括生态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区域公用设施及保护带、风景区的生态和景观敏感区、各级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区、水源涵养与保护区、蓄滞洪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生态敏感区等,是具有重大的生态培育、调节功能,重要的自然和人文价值,以及对人民生命财产会造成危害的地区。原则上禁止在区内进行任何与保护功能无关的开发建设活动。具体要求如下:

禁建区管制要求

分 区

范 围

管制要求

水体

雅砻江、泥曲河、达曲河、打柯河岸线+5m防洪通道;

区内除修筑防洪堤、护岸等活动,不得进行其他建设活动,并定期疏通河道,保持水流畅通,保障行洪安全;不得向河道、沟渠内倾倒垃圾、直排污水

文物

保护

甘孜寺(县城)、白利寺(生康镇)、大金寺、东谷寺周围30m区域,旭日岭白塔林、印经院周围50m区域;

重点保护遗存的原真性,严禁改造和建设。风景名胜区范围内不允许城市性建设,应以植被培育、保护为主。

饮用水源保护

雅砻江取水口上游6000m,两侧各1000m范围;

两侧禁建区内除因交通联系和环境需要,建设道路和环保设施外不得进行其他性质的建设活动。

绿化防护绿带


雅砻江、泥曲河、达曲河、打柯河非建成区两侧各100m,建成区各25m区域;灌渠两侧各10m区域;非饮用水源水系周围50m区域;

两侧禁建区内除因交通联系和环境需要,建设道路、桥梁、园林建筑小品之外,不得进行其他性质的建设活动。禁建区范围内应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沿岸地区的绿化建设。

成格铁路两侧各30m德马高速公路两侧各30m317国道两侧各20m境内省道两侧各15m、县道两侧各10m、乡道两侧5m的绿化带;

绿色通道内除必要的交通设施、供应设施外,禁止建设建筑物与构筑物,应以林地、农地为主要类型,对城乡建设加以限制。

550KV高压走廊两侧各50m、220KV高压走廊两侧各20m、110KV高压走廊两侧各15m、35KV高压走廊两侧各10m的防护绿带;

预留市政基础设施防护带,不得随意占用。确有需要占用的,应该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

山地坡度≥25度的陡坡区域、各级城镇规划绿地区域;

必须用于绿化造林工程,保护生态环境。

市政基础设施

燃气干线两侧各50m的安全防护一级区、垃圾填埋场周围500m范围内区域;

禁止建设与燃气输送、污染处理无关的设施,不得安排环境敏感项目进入。

主要

道路

成格铁路(10m)、川藏高速公路(60m)、317国道(40m)及境内省道(30m)、县道(20m)、乡道(15m);

禁止进行其他建设活动,两侧隔离带不得修建与交通无关的设施。

处理污染防护

垃圾填埋场周围20m

禁止进行其他建设活动。


城镇建设标准

甘孜县地处川西高原(青藏高原东南缘)向山原的过渡地带。全县耕地面积较为紧张,从节约用地、保护资源出发及国家有关国土的政策,城镇用地标准与《甘孜县土地利用规划》基本一致。

第三节 县域旅游规划规划

规划目标

坚持“以资源为依托、以规划为前提、以管理为关键、以市场为导向”的旅游文化发展战略,重点打造康巴文化和格萨文化旅游接待中心,力争建设成为甘孜州红色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和民族歌舞文化的重要旅游目的地。

规划结构

规划确定一个中心、四个旅游区、一条主游线、四条旅游辐射线的规划结构。

一个中心:甘孜县城;

四个旅游区:旭日岭、绒坝岔、东谷和达通玛旅游区;

一条主游线:317国道沿线;

四条旅游辐射线:甘孜县城至白玉线、新龙线、色达线、达通玛线。

规划要求加大开发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配套服务功能,精心打造旅游精品。夯实旅游基础设施,打造精品旅游景点。

第四节 县域城乡土地使用模式及标准

县域土地使用模式划分

甘孜县域土地使用模式分为中心城区、城镇密集区、村镇开敞区和生态敏感区。

城镇建设标准

甘孜县地处川西高原(青藏高原东南缘)向山原的过渡地带。全县耕地面积较为紧张,从节约用地、保护资源出发及国家有关国土的政策,城镇用地标准与《甘孜县土地利用规划》基本一致。


第五节 县域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规划

规划目标

(1)完善公益性公共设施,建设宜居城市

(2)有序建设经营性公共设施,提升区域地位

规划原则

(1)分级配置原则

公共设施规划分四级进行配置:城市级、建制镇级、乡(集镇)级、村级。

(2)均衡配置原则

公共设施的配置在空间分布上力求均衡,加强乡镇的公共设施建设,争取缩小城乡间公共设施服务水平的差距。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公共设施规划分三级进行配置:城市级、建制镇级、乡(集镇)级。

城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

分类

设施

中心城市

建制镇

乡集镇

教育

科技

人均用地(m2)

7-8

4

3-4


托儿所,幼儿园

小学

中学(包括职中)

大专院校

科技(中心站)

文娱

体育


人均用地(m2)

3-4

1-2

0.5-1

体育场管

游泳场

灯光球场

一般球场

影剧院

文化中心(站、室)

博物馆(所)

图书馆(室)

有线电视广播

商业

金融


人均用地(m2)

6-8

2-3

1-1.5

金融机构

商业服务

专业市场

农贸市场

百货商场

医疗卫生


人均用地(m2)

6-8

2-3

1-1.5

综合医院

专业医院

卫生院(所、室)

计生站

防疫站、保健站

注:●为必设项目,◎为可设项目,○为不设项目

第六节 县域交通发展策略与布局

县域交通系统发展目标

1、总目标

服务生态化宜居城市发展目标,建立与甘孜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一体化的和谐交通体系。

2、分项发展目标

(1)对外交通系统发展基本目标

建设以高速公路、铁路为客运骨干、区域协调的配套物流园区为货运基础的综合运输体系。

铁路-建设成格铁路,形成高速对外客运网络。

高速公路-建设川藏高速公路,融入全国高速公路网。

(1)城市交通系统发展基本目标

为适应河网城市的组团发展和整体交通系统的组织,规划期内基本形成“中心环状+放射线+联络线”的城市主干路系统,建成组团间和内部级配合理、系统完善的主、次、支道路网络。

保障城市干道系统与对外交通以及组团间的良好通达性,平均车速不低于40公里/小时。

·公共交通系统

规划期内形成以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为骨架,常规公交为基础的公共交通运输体系,力争公共交通运输系统占城市客运出行比例达到不小于30%。

·慢行交通及绿道系统

为实现城市生态宜居目标,建设滨河亲水、绿化丰富、景观怡人、设施完整的步行道、自行车道及绿道等慢行交通系统,构成城市舒适、美观的游览、游憩系统。

区域交通总体结构

甘孜县域公路结构形成“两横、三纵”的公路结构,同时布局机场、铁路,形成形式多样,空间立体的综合交通体系。

两横:国道317线甘孜段、川藏高速公路;

三纵:查仁路(查龙乡—茶扎乡—扎科乡—仁果乡)

甘大路(甘孜镇—查龙乡—大德乡)

色洛路(拖把乡—庭卡乡—下雄乡—四通达乡—尼柯乡)、省道217甘孜段

川藏高速公路在甘孜县域内设两个出口,分别位于甘孜县城和来马镇。

规划布局机场于来马镇,成格铁路与317国道基本平行。

铁路

建成川藏铁路(成格段),优化火车站及铁路沿线运输环境,最大限度发挥铁路长途运输的优势,提高铁路运输综合能力和效益。

公路

1、高速公路:以川藏高速公路为主骨架,建设高速公路客运体系。

2、317国道(川藏北线)

规划近期将县境内原317国道改扩建为山重三级混凝土公路,远期改扩建为山重二级公路。

3、二级公路

南多乡→白玉县城(甘白路),拖坝镇→新龙县(甘新路),下雄乡→色达县(亚洛路)公路,近期由山重四级公路改扩建为山重三级公路,远期改扩建为山重二级公路。

4、三级公路

甘孜镇→查龙镇(甘达路)、生康镇→扎科乡(生扎路)、四通达镇→夺多乡、四通达镇→炉霍县北部卡娘乡公路,近期由等外级公路改扩建为山重四级公路,远期改、扩建为山重三级公路。新建查龙镇至大德乡、查龙镇至茶扎乡和查龙镇哑戈玛村至茶扎乡的山重三级公路。

5、四级公路

甘孜县属于典型的高原山区,地域宽广,公路覆盖面低,全县219个行政村,通公路的仅14个,占18.72%。规划本着兼顾全县,先易后难,层层推进,科学有效地建设通村公路,全部改、扩建为山重四级公路,最终于近期建成178条通村公路,实现村村通公路的建设目标。

交通枢纽

1、客运枢纽:

以甘孜县城现有长途汽车站为基础,升级改造为综合交通换乘枢纽;

2、货运枢纽:

建设整合甘孜镇综合物流中心,承载康北地区货运物流,建设公路、铁路及空中货运转换功能。

市政工程规划

县域给水工程规划

规划远期用水普及率县城、建制镇和一般乡镇为100%,中心村为90%以上,基层村80%。规划远期人均综合用水量标准:县城400升/人·日;建制镇300升/人·日;一般乡镇250升/人·日;为;中心村为200升/人·日;基层村综合用水指标为150升/人·日。规划县城建设自来水厂,其余各建制镇镇区建设小型集中供水站;中心村和基层村有条件的可建设集中供水工程或分片区集中供水工程,其余则采用分散供水方式。

县域排水工程规划

县城旧城区逐步改建为雨污分流制;新区则应严格实行雨污分流制。一般小型乡、镇和中心村原则仍采用雨污合流制。各村民聚居点污水可经沼气池等简易处理后用于灌溉。雨水工程要合理地划分排水区,同时应结合城镇防洪排涝一同协调考虑。污水排放系数取0.80。县城和建制镇镇区均应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对污水进行处理后排入天然水体。县城建设污水处理厂,其余各建制镇镇区采用小型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中心村和基层村污水处理则采用化粪池或污水沼气净化池。

县域电力工程规划

规划区总供电负荷为109Mkw,供电荷密度为1.0.-1.2万kw/km2。

规划区供电由13个35kV变电站承担,总装机容量为195MVA。变电站位于规划区周边,其规模满足规划区的用电需求。

规划区35Kv电源来自新建220kV甘孜变电站。

县域电信工程规划

全县设电信分局1个,电信支局2个,电话实装门数为2.5万门,其中市话为1.2万门,农话为1.3万门。按1.2的容量系数计,全县的交换机容量为3.0万门,其中市话为1.44万门,农话1.56万门。市话普及率为40%。

无线移动电话普及率按目前发展趋势,其普及率应基本和固定电话相当。无线移动电话主要是在规划期内实现向宽带3G过渡。同时按要求在建构筑物中预留出基站位置。

县域邮政工程规划

全县设邮政局一个,邮政支局16个,邮路9条单程总长1000公里,自办汽车邮路数量6条。建成了综合计算机网。

全县逐步更新邮政设施,增加邮政新业务,有计划地合并农村邮政网点,减少中间环节,加快邮政投递效率。在稳定发展函、包、汇、发四大传统业务基础上,积极发展新业务、“代”字号业务,重点业务。新业务包括特快专递、鲜花礼仪、礼仪汇款、入帐汇款、直递等。并努力开展代办业务,如代办保险、代发工资、代收电话费、代办移动电话,传呼等业务。重点业务有邮政储蓄、集邮等。

县域燃气工程规划

规划甘孜县县城采用集中管道天然气作为主要能源,其余建制镇镇区及各中心村、基层村采用罐装液化石油气配合电力、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作为主要能源。

县域供热工程规划

规划甘孜县城采用集中供热锅炉房实现集中供热,其余各乡镇根据经济条件可建设小型锅炉房等实现集中供热。

县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环境建设与保护措施

一是按照四川省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重点控制和治理“三废”污染,提高“三废”的处理率和综合利用率,改善城乡环境质量。重点加强城镇污染源,特别是工业污染源的削减、控制和治理,实施水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将治污与城市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与高新技术产业,强化配套治污工程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二是全面推进城镇环境综合治理,加强污水、垃圾集中处理。“十五”末至“十一五”新建甘孜县城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县域内其余二、三、四级城镇和中心村均应建设厌氧式沼气池处理生活污水和深埋式长期处理生活垃圾的处理场(站)。加强对机动车运行、建筑施工、工业生产和社会噪声的监督管理,控制空气、噪声污染。

三是加强对自然保护区、重点城镇、风景名胜区、雅砻江、泥曲河、达曲河、打柯河、工业污染排放大户的环境监测和污染控制。确保县域集中式饮水源水质保证达到国家地有水环境质量一类水要求;城区河段水质绒岔河达国家地表水二类水标准;其余河流均应达国家地表水Ⅰ类水标准;城区大气环境质量年均值达到并保持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一级要求;城区各功能区噪声达到国家规定的相应标准。到200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1.5%;2010年达到2.1%以上;2020年达到5.0%以上,最终将甘孜县建成为川西北乃至四川省生态环境良好县。

四是绿色通道建设工程。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绿色通道建设的通知》,重点实施317国道、川藏高等级公路、雅砻江两岸绿化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力争到2010年全县主要公路(省道、县道)、堤坝、江河渠道达到绿色通道建设标准,2015年全面达标。

县域综合防灾规划

县域防洪规划

1、设防标准

根据甘孜县城的实际情况,防洪标准按50~20(P=2%~P=5%)年一遇洪水设防。

建制镇拖坝镇、来马镇、四通达镇和查龙镇防洪标准按20年一遇设防。

乡集镇防洪标准按10~20年一遇设防。

2、防洪措施

近期方案:近期防洪方案是以堤防和护岸工程为主,通过对河道疏浚提高河道行洪能力。对重点地段建设堤防;对洪水影响较轻的地段采取护岸工程措施;对已建堤防但未达到规划防洪标准的要进行加高;对险工险段除险加固。

远期方案:上蓄下泄方案。即在近期方案的基础上,远期考虑在雅砻江上游建调洪水库,对洪水进行调节,同时继续拓宽甘孜峡口,使城市的防洪能力进一步提高。

县域消防规划

1、规划原则

(1)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

(2)坚持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与城市规划建设同步发展的原则,按照城市建设发展用地开发时序,重点制定好消防基础设施近期实施规划。

(3)坚持近远期结合,全面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均衡布局与重点防护相结合,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使规划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2、县域消防站点布局

各级城镇按5分钟到达责任区边缘,标准型普通消防站责任范围控制在7平方公里以内,小型普通消防站责任区控制在4平方公里以内,乡镇应建立群众自防自救组织。各级城镇要搞好消防安全布局规划,易燃易爆、影响消防安全的工业、仓库和其它设施应布置在城镇安全地带,对旧城棚户区和三、四级耐火等级建筑要采取改造治理措施,开辟消防通道,消除火险隐患;新建建筑应达到一、二级耐火等级要求;结合城镇近水条件,建立消防取水码头。切实加强城镇消防给水、消防通道、消协通讯及消防洪电等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近期解决消防设施及装备的还帐问题为主。

3、县域农村消防规划

全县农村要形成以城镇消防站为中心,其他乡镇、村消防力量为补充的农村消防队伍网络,提高农村抗御火灾的能力。

专职消防队在完成好执勤灭火任务的同时,应承担起消防宣传、培训、检查,以及治安巡逻、重点单位和要害部位的警卫等任务,实现一专多能,一队多用。

县域抗震防灾规划

1、规划原则

认真贯彻“以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的方针,使抗震防灾规划编制与现行国家规范标准保持一致,使规划成果具有较强的可应用性和可拓展性。

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体现对生命的重视,通过不断地提高城市的综合抗震防灾能力,改善建筑工程的抗震性能,完善各系统的抗灾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抗震防灾规划的内容应贯彻强制性和指导性相结合的原则。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中的抗震设防标准、建设用地评价与要求、抗震防灾措施应根据城市的防御目标、抗震设防烈度和国家现行标准确定,作为规划的强制性要求。

2、抗震设防标准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甘孜县城区属基本烈度8度区,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相应建设工程应据此进行抗震设防。

县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1、规划目标

建成科学合理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立完善甘孜县地质灾害预警体系;提高地质灾害治理工作能力和水平,使危害严重点基本得到整治;有组织、有预见性和主动的防治地质灾害,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在城镇及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工程地质详细勘察,并依据工程地质详细勘察资料及地质灾害评估报告的建议和结论实施本规划。如遇地质灾害隐患地段对规划用地有影响时,必须对本规划作出相应调整后方可进行建设。

地质灾害防治要采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标本兼治。


县城性质和规模

城市性质与职能

川西北重要交通枢纽,甘孜州北部现代商贸物流集散地,甘孜州北部旅游服务基地,以康巴文化为主题的康北生态旅游中心城市

城市人口规模

根据甘孜县城镇化水平预测与城镇化战略,规划确定甘孜县县城到2020年可容纳聚集人口3.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0万人;2030年,可容纳聚集人口4.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7万人。

城市空间发展策略

1、北优东拓南进,重点向东向南发展,控制向北发展。

2、优化提升县城地位,形成多组团、扇形发展的紧凑型、有机网络城市。

用地规模

根据国标《城市用地分类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指标级别为Ⅲ级,允许调整幅度不限。

规划确定甘孜县城到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总计5.15平方公里;甘孜县城到2030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总计6.03平方公里。


章 县城用地布局规划

城市总体发展战略

1、文化重塑策略

甘孜县历来都是具有文化品位的城市。规划将在积极挖掘全城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用全域的眼光,作为城市空间发展和文化重塑和再造的重要载体,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塑造“全域文化新城”。

2、生态优先策略

即以保护生态和保证安全为前提,在充分考虑生态承载力的条件下,保护生态环境,修复受损生态资源,尊重客观自然基础,对生产力、人口和城镇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3、区域统筹策略

随着川西旅游环线、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不断发展,甘孜——应该以积极的姿态,把握机遇,深度融入,积极寻求与大区域的紧密联系,在区域范围内实现“大统筹”。

鉴于甘孜良好的区域地位和完善的交通联系,在未来发展中要发挥甘孜作为川滇通枢纽的特点,从区域职能出发,加强区域交通及经济联系,促进甘孜区域地位的发展和提升,把甘孜县培育成为大香格里拉区域的核心城市。

4、产业升级策略

根据甘孜县资源条件,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改进传统的农牧业生产方式,以“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作为产业发展的核心理念,培育产业环境、构建产业格局、拓展产业方向、优化产业结构,以绿色的生态环境支撑绿色产业的发展,推动生态的绿色向产业的绿色提升,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和谐共振。加快发展生态能源产业、重点培育旅游文化产业、规范发展优势农业产业。建设特色鲜明的生态经济区。

城市总体发展目标

进一步完善、强化、优化城市功能,拓展城市空间,使其成为功能优化、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居住舒适、生活全面小康,集山、水、城一体的宜居城市。

高效的交通;山水生态城市;文化魅力之城;精品旅游城市、旅游服务基地;适宜的人居城市。

城市空间结构

规划甘孜县形成“十字为轴、东扩南优、组团发展”的城市发展形态。城市空间结构可归纳为:两轴、两带、三片、五中心。

两轴:宜居新城发展轴、依山老城发展轴;

两带:休闲旅游展示带、绿色生态展示带;

三片:老城片区、新城片区、生态旅游片区;

五中心:老城中心、新城中心、旅游接待中心、休闲度假中心、形象展示中心。

城市功能分区

依据城市用地的功能布局与交通联系,县城分为6个组团。分别为老城商贸组团、城北传统居住组团、新城宜居组团、旅游商贸组团、休闲旅游组团、生态工业组团。

城市建设用地布局规划原则

1、支持社会经济的发展

城市用地布局规划应当充分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对于城市空间发展的要求,要反映出城市的性质、职能和社会经济特征,反映人口与产业的空间分布特征。

2、支持生态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用地的布局应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用地布局应处理好城市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关系。

3、有利于城市交通与城市用地的协调发展

不同的用地布局结构将会导致不同的交通模式,城市用地布局应当有利于减少交通需求,优化交通结构,发展公共交通,适应未来机动化的趋势。

4、强化城市用地的空间-时序配置

规划布局要同时考虑土地开发的空间安排和时序安排,以保持各阶段用地布局的相对完整与集中,以及对发展机会的适应性。

城市重要功能区布局对策

1、商业功能

考虑到甘孜县城的城市定位,甘孜县城商业用地布局模式是为:小规模、点线面结合的布局形式。主要沿东大街、机场大道与老川藏路布置沿街商业;317国道、老川藏路与机场大道的重要对外路口布局集中商业或市场。另有少量商业设施根据各组团功能分散布局于各个组团相应地段。

2、行政办公

现状政府办公区散布于老城区清河街、东大街沿线。本次规划拟维持这种布局,同时在机场大道沿线布局相应新增的行政办公用地。

3、科研教育

保留优化老城区现有各等级学校,在新城区按照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布局中小学,并在新城区新设职业学校一所。

4、工业区

工业园区远离城区,布置与317国道新线南侧,与城区其他组团隔国道相对。同时与预留的后期发展用地紧密联系。城区内现状零散工业用地逐步迁往工业园区集中发展。

居住用地指标

甘孜县城居住用地以二类为主,规划远期甘孜县城居住用地201.98公顷,占规划城市建设总用地的35.25%,人均居住用地48.09平方米。

居住用地布局

甘孜县城居住用地以二类为主,主要布局在老城商贸组团、城北传统居住组团和新城宜居组团。

保障性住房规划

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投入,保证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供应。确保城区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含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年度土地供应量不低于住房用地供应量的70%,其中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两类政策性住房土地供应量应达到住房用地供应量的10%~15%。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指标

2030年城区公共设施用地规划86.45公顷,占建设用地15.09%,人均用地20.58平方米/人。

公共设施布局原则

(1)公共设施规划遵循配套完善、分布均匀、分期实施、协调发展的原则。

(2)建设由城市级、居住区级、组团级公共设施组成的三级公共设施系统、形成完整的公共设施网络,方便市民生活。

(3)对公益性和非盈利性公共设施在用地布局上予以优先考虑和安排。

(4)城市级公共中心的服务对象必须考虑辐射周边乡镇,在规模上留有一定的余地。

(5)适当提高公共设施规模与档次,与市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设施用地应相对均匀分布,其它公共设施则按其服务对象的不同,布局于最有利于发挥其效益的位置。

行政办公用地

保留散布于东大街、清河街沿线的行政办公用地,沿机场大道新增多处行政办公用地,满足城市新区新政办公用地需求。

规划行政办公用地19.4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3.40%。

文化娱乐设施用地

依据服务半径与人口规模,分别布局于各组团中

规划文化娱乐用地9.03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1.58%。

体育设施用地

规划区设置体育设施用地两处,分别服务新、旧城区。

规划体育设施用地4.14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0.72%。

医疗卫生设施用地

保留旧城区医疗卫生设施用地,在新城区新设3处医疗卫生设施用地,满足新区需求。

规划医疗卫生设施用地6.43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1.12%。

科研教育用地

根据服务半径与人口规模,布局3所小学、3所幼儿园。同时布局2所职业学校。

规划科研教育用地25.76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4.50%。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指标

规划商业金融业用地90.82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15.85%。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布局

在现状基础上,保留并优化老城区商业金融业用地。新城区的商业金融业用地布局于机场大道、老川藏路等主要干道沿线;在317国道、机场大道、老川藏路节点位置布局集中商业金融业用地;在各组团内部布局少量商业金融业用地作为居住配套。

工业用地规划指标

规划工业总用地32.15公顷,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5.61%,人均工业用地7.65平方米。

工业调整原则

(1)布局优化:根据甘孜县十二五发展规划,县城将主要发展商贸物流、旅游服务业,工业应向县城东南部的工业园区集中,因此甘孜县城的工业将逐步迁入园区。规划考虑对老城区中工业用地全部迁移到工业园区,工业布局相对集中,优化城市布局结构。

(2)产业优化:根据甘孜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对非主导产业、效益较差的企业进行用地调整,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3)地价优化:对于处在城市中心区地带地价较高地区的工业用地,规划考虑退二进三,充分发挥城市土地的经济效益。

(4)环境优化:对于严重污染环境,本身没有能力治理污染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改善甘孜县城环境。

物流仓储用地规划指标

规划仓储总用地5.70公顷,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0.99%,人均工业用地1.36平方米。

环保控制

对工业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县城应发展无污染的工业项目。对每个工业项目,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根据环境影响评价的结果决定是否允许该项目的进入。具体采取以下控制策略:

(1)优先鼓励发展能耗低、污染轻、效益高的高技术工业项目。

(2)控制发展有一定污染,但经治理能达到环境要求的项目。

(3)限制及禁止发展国家发布的落后生产力、生产工艺项目,重复建设项目以及其他不利于环境保护的高污染项目。

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的“三同时”政策,保护雅砻江的水质。

工业与仓储用地布局规划

工业用地规划在县城东南部,老川藏路与317国道交汇处附近布局工业园区,同时预留约130公顷的发展用地。

仓储用地结合工业用地设置,布局在集中工业用地与主城区交接处,形成为主要为工业用地服务的仓储物流中心。

公用设施用地

规划公用设施用地4.91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的0.86%,主要包括公交设施、电力、电信、邮政、广电、给水、污水处理、环卫、供气等设施用地。

特殊用地布局规划指标

规划特殊用地8.77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1.53%。

特殊用地布局规划

现有看守所、武装部等特殊用地,规划予以保留。并在新区规划一处较大规模的特殊用地以满足维稳形势的需要。

建筑高度控制

根据土地利用状况、土地经济运营分析、景观控制要求和规划用地性质,对城市建设高度进行分区控制引导,分别为20米控制区、12米控制区和9米以上控制区。建筑高度控制是指区内建筑的高度上线,突破高度控制的标志性建筑及必要的高层建筑须进行专门论证与审批。

依山而建的区域,应当因地制宜,注重对自然地形的利用和强化,建筑群体应依山就势布置。

密度与容积率控制

根据城市土地经济运营分析、自然条件、生态景观控制要求、规划用地功能等几方面要素,将城市用地的建设密度与容积率进行控制。

甘孜县城城市建设基本容积率控制表

用地类型

容积率

居住用地

多层

1.0~2.0

高层

2.0~3.0

商业用地

1.5~2.0

各类办公用地

2.0~3.0

教育文化医疗用地

0.5~1.5

工业用地

0.8~1.8

甘孜县城城市建设基本密度控制表

用地类型

建筑密度

居住用地

多层

20%~30%

高层

15%~25%

商业用地

300%~60%

各类办公用地

30%~50%

教育文化医疗用地

25%~50%

工业用地

30%~60%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规划目标

充分利用甘孜县城依山傍水的优越自然条件,从改善城区生态环境,突出生态园林城市风貌特色出发,建设全城以外围生态绿地为基础,滨河绿地为主轴,道路绿化为骨架,公园及街头绿地为重点,集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生态绿地为一体,点、线、面相结合,从水面到山顶的多层次立体城市绿地系统。

绿地系统结构

规划强调城市对自然生态的亲密性和可达性,有意识地建立生态廊道和城市绿地主体构架,形成:以雅砻江水体和郊野山体为生态边界,曼底山山体绿地为生态绿肺,三轴、两带、一心的绿地景观结构。

三轴:绒岔河蓝轴、城市生态绿轴、城东水系蓝轴;

两带:新城风貌展示带、生态景观展示带;

一心:位于新城中心的中央公园。

绿地指标

至规划期末,城市绿地面积增加到55.93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提高到9.76%,人均绿地面积增加到13.32平方米;其中公园绿地面积为41.5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为7.2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9.88平方米。


城市风貌规划

城市风貌规划总体构想

充分利用甘孜县城区青山、绿水、草原及特殊的高原山区地形地貌条件,通过城区自然景观界面的保护利用,景观轴的建设以及景观视廊的组织和建筑轮廓线的控制,融入藏族民俗风情、历史文化内涵,突出高原城市特色风貌,继承和创造甘孜县城多层次、广角度、空间立体化的山、水城市景观风貌。

城市自然景观界面保护

曼底山、北部群山、雅砻江、绒岔河、白塔公园、雅砻江北岸一级河滩地人工林等是全城的景观底景和重要景观要素,应按保护原有自然形态的原则切实加以保护。

建筑高度控制区

受地震设防烈度的影响,甘孜县城区建筑高度应控制在20米(6层)以内。为了突出沿雅砻江河岸景观和曼底山近景自然山体景观,规划新城区南北主干道南端沿陡崖用地置换为白塔公园用地,亮出主干道的透景视线,解放街以西用地应留足视线通透空间和视廊,便于将曼底山山体景观及甘孜寺建筑景观引入城区。

景观主轴和建筑景观重点控制区

规划结合城市景观序列的创造和丰富城市天际轮廓线的需要,以城市东西、南北向主干道为轴线,以旧城区中心文化广场和各片区中心为重点,划定建筑景观重点控制区。控制区内的建设原则上应统一景观规划,创建起点—过渡—高潮,有抑有扬、起伏有致的城市景观序列。构造城东入口—中心文化广场—曼底山,白塔公园—中心公园—甘孜寺等多条贯通全城的景观通视廊,有效地将城区周围自然、人文景观引入城市,不仅丰富了城市景观,也强化了标识感和导向性。

景观节点

围绕城市景观主轴建设,规划对最能体现城市特色,具有丰富景观要素的地段,进行重点控制,包括:中心文化广场、白塔公园白塔、甘孜寺、中心公园、体育中心、城市主要出入口等。

城市标志

除甘孜寺、白塔公园、行政中心广场外,规划在城市主要出入口,主要道路对景点分别设置城市标志性建筑或雕塑。

城市建筑风貌特色

甘孜县是以藏民族为主的县,城市建筑应以藏族民居建筑风格为主,形成具有藏族民俗风情、文化和建筑风貌特色的康北新城市。


章 县城综合交通规划

交通发展目标

(1)建立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

(2)建立完善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

(3)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交通发展策略

(1)多种交通设施相整合。

(2)公共交通优先发展。

(3)路网布局合理有序。

(4)停车设施适度建设。

(5)加强交通管理,充分发挥城市综合交通网络和设施的潜力。

(6)加强交通管理,充分发挥城市综合交通网络和设施的潜力。

公路

结合317国道改线,强化317国道的对外交通功能。

加强与成格高速公路联系。

以甘孜县城为中心,多条射线道路紧密联系来马镇、拖坝镇、查龙镇、四通达镇。

铁路与机场

加强与远景规划的成格铁路联系。

通过317国道,完成与设在来马镇的甘孜机场的交通连接。

城市道路网布局

道路干道系统规划基于现有土地、道路格局,受约束较多,干道路网系统性较弱,呈不规则自由路网。本次规划重点:

强化各片区之间的联系,各相邻片区间规划2-3条联系干道;

组团联系干道红线宽度应控制在30-40米,个别干道考虑景观塑造要求控制在50米以上;

干道中受现状用地限制造成路线不畅路段,应控制开发建筑强度,降低交通发生与吸引量,同时为未来实施改造创造条件;

提高集输性道路网密度。受土地开发批租影响,大地块较多,应在地块规划中增加其内部道路与城市道路的出入接口,以避免地块出入交通的过于集中而干扰城市道路交通。

道路分类

规划城市道路分为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1、主干路为连接组团主要功能区的干道,以交通功能为主。

2、次干路配合主干路组成道路网,起集散交通作用,兼有生活服务功能。

3、支路为组团内部次干道联系路,解决局部交通,以生活服务功能为主。

道路交叉口控制

交叉口是决定城市道路网通行能力的关键,规划根据道路等级和空间位置,确定适当的交叉口形式。城市道路与铁路、高速公路相交必须采用立体交叉;主干道与主干道、主干道与快速通道、次干道与快速通道采用立体交叉。

对于道路交叉口,其相交道路通行的优先次序是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快、主、次、支道路相交时,交叉口交通组织如下:

道路交叉口交通组织一览表

相交道路

主干路

次干路

支路

主干路

A.B

B.C.

B.C

次干路


C.D

C.D

支路



D

A—展宽式灯控平面交叉、B—平面环形交叉、C—灯控平面交叉、D—不设信号灯的平面交叉。

静态交通设施规划

1、广场

广场是市民活动、人流集散和交通组织的重要场所,分公共游憩广场和交通集散广场。游憩广场结合公共设施和绿地系统规划设置,中心城区规划多处休闲绿化广场。

规划交通集散广场主要包括。铁路客运站和主要公路客运站的站前广场。

2、停车设施

依据《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按照人均拥有公共停车面积0.8—1.0平方米的标准配置公共停车设施。结合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和道路交通组织的需要,规划停车设施力求均衡分布,并与道路网有机结合。

根据道路的功能等级采取不同的停车管理措施。规划以路外停车设施为主,中心区宜采用立体停车设施;对于道路较窄的旧城及其它地区,应限制沿路停车;各类公建及居住区内的建设应严格执行配建停车指标;在不影响车辆行驶的情况下,局部地区的支路单侧可划出一定长度的路边停车带,并采用计时器管理收费。

甘孜县建筑物停车泊位配建标准

建筑类型

计算单位

机动车

非机动车

备注

住宅

建筑面积≥120m2

车位/户

1.0

1


90 m2≤建筑面积<120m2

0.7

1


建筑面积<90m2

0.5

1.5


经济适用房、农迁房、拆迁安置房

0.3

1.5


办公

机关行政办公

车位/100m2建筑面积

1.0

0.4


外贸、金融、合资企业及高层办公楼

0.8

0.3


普通办公楼

0.5

0.5

[1]

宾馆、餐饮娱乐设施

宾馆

星级宾馆

车位/100m2建筑面积

0.5

——

[2]

其它宾馆

0.3

——


餐饮娱乐设施

车位/100m2建筑面积

1.5

1


文体

场所

体育场馆

大型体育场馆

车位/100m2建筑面积

3.0

20

[3]

中小型体育场馆

2.0

20

影剧院

剧场、市级电影院

车位/100m2建筑面积

4.0

20


一般电影院

3.0

15


图书馆、博物馆、会展中心、工人文化宫

车位/100m2建筑面积

0.4

1


医院

三级医院

车位/100m2建筑面积

1.0

1.5


二级医院、专科门诊

0.6

1.5


其它医院

0.3

1.5


商业

商业中心

车位/100m2建筑面积

0.7

5

[4]

普通商业楼

0.5

4

大型超市

0.7

6

中型超市

0.5

4

肉菜农贸市场

0.3

5

专业交易市场

0.7

3

工业

厂房

车位/100m2建筑面积

0.2

2

[5]

仓储

车位/1000m2建筑面积

0.4

1.5

注:[1] 普通办公楼指低于6层非外贸、金融、合资企业的办公楼。

[2] 星级宾馆指3星级以上,含3星级。

[3]大型体育场馆指座位数≥15000座的体育场以及座位数≥4000座的体育馆,中小型体育场馆指座位数<15000座的体育场以及座位数<4000座的体育馆。

[4] 商业中心指建筑面积5000m2以上(含)的商业建筑;普通商业楼指建筑面积1000—5000m2的商业建筑;大型超市指建筑面积3000m2以上(含)的商品超市;中型超市指建筑面积1000—3000m2的商品超市。专业交易市场是指生产资料市场和以批发为主的其他交易市场。

[5] 工业用地内的其它性质建筑物(如办公楼等)配建停车位按相应的指标要求进行控制。

3、加油站

公共加油站按服务半径0.9—1.2km设置,选址应符合国家防火标准规范的要求,进出口宜设在次干路上。

规划在主要出入口设置加油、加气站。

客运交通体系发展战略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确立公共交通在客运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发挥自行车近距离优势和换乘功能,营造良好的步行交通环境

适度发展小汽车交通,限制摩托车发展。

高水平规划建设城市客运枢纽

城乡统筹的公共客运发展策略

公交发展目标

全面推行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加快确立公共客运交通在城市日常出行中的主导地位,积极引导个体机动化出行方式向集约化公共交通方式转移,促使城市客运出行结构趋于合理。在2020年前基本建成以快速客运交通为骨干,以一般线路公共交通为主体,出租汽车等其他公共交通方式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做到建成区任意两点之间公共交通可达时间不超过50分钟。2020 年县城公共交通方式应承担不小于40%的客运出行量。

公共交通规划原则

1、确立公交优先政策,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2、公交线路布局与城市客流分布相适应,开辟大容量的公共交通走廊,适应城市居民快捷舒适的出行要求。

3、与土地开发相结合,合理组织公交线路网络,加强与对外交通枢纽和自行车、步行系统的衔接,形成良好便捷的公交换乘体系。

4、合理布局公交场站,在土地使用中优先保证公交设施发展用地。

公共交通线路与设施规划

(1)公交线路

城市公交线路网采用主干线、次干线和旅游线相结合的布局形式。公交主干线沿城市快速路、主干道和对外交通道布置;公交次干线和旅游线根据需要在城市道路上布置。

公交路线应及时向新区扩展,提高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公共交通线路非直线系数不应大于1.4。

(2)公交场站

2030年甘孜城区按照每800人一辆标准车的标准,配备相应车辆和场站设施。在各组团中心地区和轨道交通客运站、公路客运站等对外交通枢纽点,规划设置公交换乘枢纽,以方便乘客的换乘需要。公交枢纽站可与大型商业、办公等人流密集设施进行综合开发建设,以缩短乘客的步行到站时间,提高公交吸引力。

公共汽车的站距市区线为500—800米,郊区线800—1000米。

公共交通车站服务面积,以300m半径计算,不得小于城市用地面积的50%;以500m半径计算,不得小于90%。

慢行交通战略目标

本次规划确定甘孜县自行车发展战略目标为:从人性化角度出发,以方便自行车出行为主要发展目标,改善自行车的通行条件以及与公交的换乘条件,鼓励短距离出行使用自行车方式,引导自行车交通的合理运行。步行交通系统的发展应以规划发展合理的步行交通空间,形成优良的步行交通系统,创造安全、舒适的步行交通条件为目标,并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的交通服务设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慢行交通发展措施

梳理自行车交通网络

加快繁忙地区行人过街设施建设

建设自行车换乘枢纽;

发展出租自行车业务,建立自行车出租网点。政府采用补贴的方式鼓励公司经营。

货运交通体系发展战略

以317国道、高速公路网络和铁路干线网为基础,构建层次分明、联系顺畅的对外出入的货运通道体系,提高道路运输对大宗物资集疏运的能力; 以城市交通干道和唐巴公路城区路构成城市货运通道网络,为快速货运和城市配送提供优质的运输条件,满足城市货运交通的需求,减少货运对城市环境的污染。

货运交通体系规划

1、优化调整货运交通枢纽布局,加快物流园区建设进程。

2、加强货运通道和货运站场建设,完善城市货物配送体系。

3、优化货运车种结构,调整运力分布。

4、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及市场管理机制。

5、大力发展物流产业,构筑物流信息平台。


县城基础设施规划

节 给水工程规划

给水工程规划

(一)用水量预测

2030年供水县城规模约为2.0万吨/日。

(二)水源及水厂

给水水源取绒岔河水,取水点在绒岔河上游3公里,采用重力输水管道输送至城北水厂。水源保护方面,根据《四川省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条例》划分水源保护区,并且按照保护区相关的要求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保留现有城北水厂并分期扩大水厂规模,近期不进行扩容,现状水厂规模1.0万吨/日可以满足供水需求,远期扩容至2.0万吨/日。

(三)供水管网规划

给水管网以环状主管网加树枝状支管的形式布局。采用生活、生产、消防共用一个供水系统,为保证消防用水,小区级以上道路最小管径应不小于DN150,城市给水管网要按规范设置室外消火栓,消火栓间距不大于120米。

(四)消防用水量

按火灾同时发生次数2次,火灾延续时间2小时,一次灭火用水量为25升/秒考虑,用水量为360立方米,消防用水量贮存于水厂清水池中。

水工程规划

污水工程规划

(一)污水量预测

到2030年,甘孜县污水量为1.0万吨/日。

(二)排水体制

老城区逐步改为雨污分流制,新城区严格采用雨污分流体制。

(三)污水处理厂规划

规划新建污水厂一座,远期规模为1.0万m3/d,各片区生活污水由化粪池初级处理后直接排入城市污水管网,经过污水管网收集后排入污水处理厂,工业废水由企业自行处理,并且必须达到国家相关标准后就近排入水体。

污水处理厂选址于县城以南,距离雅砻江东岸约900米,污水处理厂远期设计规模达1.0万吨/日,占地1.01公顷。

雨水工程规划

将雅砻江、绒岔河作为县城雨水排放的受纳水体。各片区内地块的雨水按就近、合理原则,沿规划道路就近直接排放。

由于甘孜县无暴雨强度公式,因此采用相邻城市甘肃天水市暴雨强度公式:

其中:i——设计暴雨强度 (mm/min)

P——重现期,本规划中采用1.0年

t——降雨历时(分钟)

设计雨水量:Q=ψ·q·F (L/s)

其中:q=167i

ψ——综合径流系数,采用0.65

F——汇水面积(ha)

式中t=t1+mt2,地面积水时间t1:取10分钟,延缓系数.:明渠m=1.2,暗管m=2。

第三节 电力工程规划

电力工程规划

规划区总供电负荷为39000万kw,同时使用系数0.5,计算负荷19400KW,供电荷密度为1.0.-1.2万kw/km2。

规划区供电由4个35kV变电站承担,总装机容量为30MVA。变电站位于规划区周边,其规模满足规划区的用电需求。

规划区35Kv电源来自新建220kV甘孜变电站。

第四节 电信工程规划

电信工程规划

规划区内市话用户为16800对线,市话普及率为40%。

电信公司1个,电信支局3个,程控交换机总容量为3万门。保留现状旧城电信公司的模块机房装机容量0.3万门,程控交换机新增容量为2.7万门。

无线移动电话普及率按目前发展趋势,其普及率应基本和固定电话相当。无线移动电话主要是在规划期内实现向宽带3G过渡。同时按要求在建构筑物中预留出基站位置。

第五节 邮政工程规划

邮政局所规划

中心城区远期规划设置邮政支局5个,邮政中心局1个。

邮政电子信息化网络规划

完善邮政综合计算机网,将商品、信息、金融三流融合,积极发展现代邮政业务。

在实现综合网基本应用的同时,开办信息服务业务,为社会提供丰富的公用信息资源和多方位、多功能的信息服务。

第六节 燃气工程规划

燃气工程规划

(一)负荷预测

远期总用气量为11466Nm3/d,其中居民用气占70%以上。

(二)气源

规划近期居民生活用气量指标为0.2Nm3/(人·d),远期为0.25Nm3/(人·d),近期管道气普及率为60%,远期管道气普及率为80%,公建用气量相对来说较小,因此公建用气量按其居民生活用气量的30%计,未预见用气按民用总耗气量的5%考虑。

(三)燃气输配系统

规划甘孜县天然气系统采用中压一级供气系统,规划新建天然气的储配站,同时也是高中压调压站,占地面积1.4ha,天然气经调压设备降压后送入中压管网,经楼栋调压后低压进户向居民供气。

中压配气管网近期以枝状系统为主,局部形成环状,中压管道宜敷设在非繁华干道上。

第七节 燃气工程规划

供热规划

(一)热负荷预测

总供热面积约458万平方米,采暖热负荷260MW。

(二)热源规划

规划集中供热与分散供热相结合,集中供热主要覆盖区域为地形高差相对不大的区域,分散供热主要考虑部分小区,集中供热管网延伸不到的地方,采用分散小型锅炉房供热。规划新建集中供热锅炉房,并配套建设供热网及公辅设施。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形式的清洁能源供热,如太阳能、地热等热源形式。

(三)热网规划

规划建设一座占地面积约为2.0公顷的热水锅炉房,热负荷远期达260MW。供热管网输送能力按最大负荷规划,供热管径根据计算热负荷和热水管网允许流速确定。

第七节 管线综合规划

管线综合

由于城市管线种类较多,为了节省地下空间.美化城市环境为了综合管线管理检修的方便,各种管线应协调布置,热力、燃气,电信电缆(广播电视光纤电缆)与电力电缆布置在道路两侧。

管线竖向综合以小管让大管、压力管让重力管、易弯管让难易弯管的原则布置。

地下管线竖向布置原则是电力、电信缆管位于上层,给水次之,最下是污水管道。当管线交叉发生矛盾时应遵循管线综合规划原则。管线最小覆土厚度一般应不小于冻土层深度。


县城综合防灾规划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总体目标

建立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市灾害综合防治体系,综合运用工程技术及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强城市生命线工程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基本准则

结合甘孜县具体情况,城市综合防灾应注重以下准则:

1、城市建设用地应避开自然易灾地段,不能避开的必须采取特殊防护措施。

2、城市规划应避免产生人为的易灾区。宜采用适于防灾的组团式用地结构布局形式,甘孜县城共分6大组团,该组团结构可实现较优的系统防灾环境。

3、根据总体用地规模、布局特征和路网系统确定防灾单元。防灾单元之间以城市主干路及绿化带分隔。

4、城市防灾疏散道路系统应由城市防灾疏散主干道和防灾疏散次干道组成。每个城市防灾分区在各个方向应至少保证有两条防灾疏散通道。

5、应利用防灾分区内的城市公园、绿地、学校体育场、停车场和街头广场作为避灾人口的疏散场地。防灾疏散场地应设立明确的标识,面积在2公顷以上的防灾疏散场地应设置给水、排水及供电等市政公用设施。

6、防灾分区应设立防灾应急指挥中心、急救医院、通信专业队伍、消防专业队伍、工程抢险专业队伍和物资储备设施等。

7、优化城市生命线系统(交通、通讯、供电、供水、供气、医疗、卫生及消防等主要系统)的防灾性能,使其充分满足城市防灾和减灾的需要。

第一节 防洪排涝规划

防洪规划标准

按照国家现行防洪标准的规定,甘孜县属于县级小城市,规划雅砻江按“设防50年一遇洪水位”标准设防,绒岔河保持原50年一遇洪水位设防。

防洪措施

雅砻江防洪河堤与改线后的317国道相结合建设,改线后的317国道两侧各留出25米用地建设防护绿化带。

加强绒岔河上游及其支流的防护林建设,禁止破坏水源地涵养林,减少山洪爆发的机率;定期疏浚绒岔河河道,稳定河势,增加主槽行洪能力;严格执行河道管理法规,不准侵占河道,保障河道泄洪安全;加强县城周边溪沟山洪危害地段的防护设施建设,两岸要做好护坎工程,临沟建筑标高要根据山洪痕位确定,建筑物以上要修好截住洪沟,保证建筑安全。


第二节 消防工程规划

消防规划原则

1、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

2、坚持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与城市规划建设同步发展的原则,按照城市建设发展用地开发时序,重点制定好消防基础设施近期实施规划。

3、坚持近远期结合,全面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均衡布局与重点防护相结合,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使规划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消防站布局

规划近期保留原旧城区的消防大队,远期将其搬迁至新城区东西向主干道中北部,靠近体育中心和城东工业区,逐步扩建成全县的消防基地、消防训练基地和全县的消防指挥中心,规模为标准型普通消防站,面积0.95ha,配备普通消防车3辆及其它消防器材,提高预防和灭火的总体水平。

消防给水管网及消防通道

县城消防给水由市政给水管网统一供给,采用低压消防制。室外消防栓按120米间距设置。为保证消防流量,要求城区道路下布置消火栓的给水管管径不小于DN150。

为便于补充室外消防取水,规划要求在向雅砻江北岸改道317国道和整治雅砻江城区段河岸时,应结合防洪堤修建,留够消防取水码头1—2处。绒岔河应重新修建1个消防取水码头。

消防通道建设新城区应满足100%达到各栋建筑;旧城区应结合街道整治,理顺消防通道,力争消防通道85%能到达各栋建筑,宽度应≥7米,间距≤160米。消防通道和疏散通道要结合避难场所统一考虑。

消防通讯

规划在新城区消防大队设立消防报警调度指挥中心,实现报警接警自动化处理,消防大队与供水、供电、急救中心、交通、交警等部门之间设置通讯专线。远期建立无线报警系统,建成图像、声音传输指挥系统。


第三节 抗震防灾规划

抗震防灾基本要求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甘孜县城区属基本烈度8度区。甘孜县城区丙、丁类建筑均应按8度设防,甲、乙类建筑如供电、通讯、水厂、桥 梁、消防、医院、粮库、政府机关、影剧院、体育馆、百货大楼和旅馆等重要建筑和生命线工程按9度设防。

城市用地抗震适宜性评价

对城市用地要进行抗震适宜性评价。根据实测钻孔和工程地质资料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场地类别划分方法结合场地的地震工程地质特征进行。根据评价结果对城市建设抗震防灾提出要求和对策。

对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中的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由此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同时对高压线、变电站等按要求加强防护措施;对地下管网系统设施应组织力量进行检查,发现隐患,及时进行处理;对重要桥梁,应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根据评价结论进行抗震设防。

抗震防震措施

1、建筑正面间距不小于1∶1,山墙间距≥6米。

2、配套完善疏散通道,以利于灾情发生时施救。

3、对可能引起次生灾害的易燃、易爆、剧毒品仓库、油库、高压电力线走廊、变电站和工厂应按规范要求留够防护间距,并采用防护措施,严禁在市区及公路干线附近布置。

4、用地布局规划应留足相应的绿地、广场作为抗震避难、救助场所。

次生灾害防御规划

城市建设尽量避开不良地质灾害易发区,如需建设,在建设前,必须先进行专门不良地质灾害评估,并根据评估报告进行治理。


第四节 地质灾害防护规划

防护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2、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

3、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全面推进的原则。

4、地质灾害和土地开发及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5、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原则。

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要采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标本兼治。规划划定出相应的禁建区和慎建区,严禁在断裂带和滑坡、泥石流常发危险地带和地震可能引发的水灾、火灾、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不良地质危险地段进行修路、建房、开矿、取土等工程活动,否则,在涉及开挖、爆破等工程建设前,必须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工程可行性分析,确保建设项目的安全。

针对甘孜县城的具体情况,地质灾害防治应加强以下工作:

1、检测预警

2、工程治理

3、搬迁避让

4、应急调查和处置

第五节 人防工程规划

规划原则和目标

1、规划原则

(1)坚持“人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2)坚持“需要与可能相结合、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相结合、长远建设与应急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3)坚持“统筹规划、同步建设、突出重点、分布实施”的原则。

2、规划目标

(1)建设总的城市防护体系,包括设防区域、设防层次、防护任务、防护条件等。

(2)确定合理的人防工程总体规模,完成留城人员掩蔽工程建设和消除空袭后果的任务。

(3)创建统一高效的地下空间开发管理体系,把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使用、管理纳入人民防空建设体系,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


总体防护规划

甘孜县县城总体防护按“统一组织、分区设防、分片防护、分层布局、平战结合”的原则进行规划。

1、人防工程规划分类

(1)按工程的战时功能分,有指挥工程规划、人员掩蔽工程规划、防空专业队工程规划、医疗救护工程规划、配套工程规划共五类。

(2)按工程的实施方式分,有公共人防工程规划;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同人防建设相结合规划;普通地下室应急加固及战时使用规划。

2、人防工程指标与规模

对规划各期的留城人员比例作动态选择:即规划远期为30%;近期为20%。中心城区远期人防工程总体规模14.4万㎡

主要防护措施

1、加强人防工程建设,增强城市防护的能力

2、加强重要目标的防护,提高抗毁能力

3、重视城市基础设施的防护,提高城市生命线的生存能力

4、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增强城市整体综合防护能力

5、根据“走、藏、消”的总体防护要求,加强人民防空建设

6、加强警报器建设与管理

第六节 综合防灾应急指挥系统规划

综合防灾应急指挥系统

甘孜县县城规划建立市级综合防灾应急指挥系统,其常设的综合防灾指挥机构(一般设在市政府内),应该集合和协调与防灾减灾相关的部门,在灾害发生时能在第一时间作出正确的决策,调度和协调救灾的各部门迅速有序的参与抢险救灾。

综合防灾规划的实施应明确实施主体和责任。将本规划的实施纳入政府的工作目标,在市、区政府及各专门委员会的领导下,市、区上述各有关部门负责规划的组织、实施、监督、检查。

综合防灾规划应抓好重点工程建设,加强地下空间统一管理和开发。

城市综合防灾避难空间规划

综合防灾避难场所规划

根据甘孜县县城远期规模,城市综合防灾避难场所分为紧急避难场所和固定避难场所。紧急避震疏散场所宜选择城区小游园、小花园、小广场、专业绿地等,人均有效面积不小于1.0m2用地不小于0.1hm2,服务半径不大于500m;固定避震疏散场所宜选择公园、广场、学校、体育场馆、大型人防工程、停车场、绿化隔离带等,人均有效面积不小于2m2用地不小于1 hm2,服务半径2-3km。

防救灾道路规划

紧急避难疏散场所内外避难疏散通道有效宽度不低于4m,固定避难疏散场所内外避难疏散通道有效宽度不低于7m,与城市出入口、中心避难疏散场所、县政府综合防灾指挥中心相连的救灾主干道不低于15m。

避难疏散主通道两侧的建筑应能保障疏散通道的安全畅通。救灾主干道两侧建筑倒塌后的废墟宽度应按建筑高度的2/3计算,其它情况可按1/2~2/3计算。

防灾隔离带规划

综合防灾避难场所有次生灾害源时,应设防灾隔离带。

综合防灾避难场所与周围易燃建筑等一般地震次生火灾源之间应设置不小于30米的防火安全带;距易燃易爆工厂仓库、配气站、储气站等重大次生火灾或爆炸危险源之间应设置不小于1000米的防火安全带。

节 地下空间利用规划

地下空间利用规划

近期编制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理顺地下空间管理体制,减少资源浪费。中心区进一步发展地下公共停车场、地下仓储和地下商业等。新建地区完善人防工程建设,增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推行市政设施地下化、综合化,提高设施服务水平。新建筑密集区应充分利用地下空间。

远期统一进行地下空间利用的规划建设。新建地区全面实现市政设施地下化、综合化,城市环境景观质量明显提高。新建筑密集区地下空间容量达到地面建筑总量的10-15%左右。在中心区和新区副中心形成两处以上的集中地下空间。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原则

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编制应注意保护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科学预测城市发展的需要,坚持因地制宜,远近兼顾,全面规划,分步实施,使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同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

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应与地上建筑及城市空间相结合,统一规划,科学地协调地上及地下空间的承载、震动、污染及噪音等问题,避免对既有设施造成损害,预留与未来设施连接的可能性,满足人防、消防及防灾规范要求。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应实行竖向分层立体综合开发,横向相关空间互相连通,地面建筑与地下工程协调配合。

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应考虑对空间资源的保护,应在浅层空间得到充分利用的基础上再向深层空间发展。

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应遵循分层分区、综合利用、公共优先以及分期建设的原则。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

近期编制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理顺地下空间管理体制,减少资源浪费。中心区逐步开始发展地下公共停车场、地下仓储和地下商业等。新建地区完善人防工程建设,增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推行市政设施地下化、综合化,提高设施服务水平。新建筑密集区应充分利用地下空间。

远期统一进行地下空间利用的规划建设。新建地区全面实现市政设施地下化、综合化,城市环境景观质量明显提高。新建筑密集区地下空间容量达到地面建筑总量的10~15%左右。每个组团形成两个以上的集中地下空间。


县城环境保护与环卫设施规划

第一节 环境保护规划

规划原则

1、坚持环境建设、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2、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

3、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城市和农村环境保护同时规划,努力实现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

4、坚持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的方针。

环境功能分区及环境目标

中心城区陆域环境分区及环境质量标准一览表

环境分区

功能区及范围

大气标准

昼间噪声

限值(dBA)

夜间噪声

限值(dBA)

一级环境保护区

非城市建设用地区(山林保护区、自然山岭绿化、风景旅游区、城市周围的农田、果园、苗圃等)

一级

50

40

二级环境保护区

一类混合区

居住区、商业与居住混合区

二级

55

45

二类混合区

工业、商业与居住混合区、现状建成区

二级

60

55

三级环境保护区

工业区以及重要对外交通枢纽和交通性干道两侧

三级

70

55

大气环境保护规划

中心城区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分及执行标准表(GB3095—96)

功能区

范 围

执行标准

Ⅰ类区

城市公园、旅游场所以及城市外围生态绿地

一级

Ⅱ类区

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办公区

二级

Ⅲ类区

工业集中区和车流量大的主要交通干道

三级

城市水环境保护规划

中心城区水域环境功能区划分及执行标准表(GB3838—2002)

功能区

范 围

水体功能

执行标准

Ⅱ类区

取水点上游1000米至下游100米水域、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

Ⅱ类

Ⅲ类区

取水点上游1000米至3000米及下游100至200米水域、各水产养殖区、游泳区等

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

Ⅲ类

IV类区

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等其他水域

工业、景观、娱乐用水

Ⅳ类

城市噪声防治规划

中心城区声学功能区划分及执行标准表(GB3096—2008)

声环境

功能区

范 围

执行标准(dBA)

夜间

昼间

0类

指康复疗养区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地区

40

50

1类

以居民住宅、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设计、行政办公为主要功能,需要保持安静的区域

45

55

2类

以商业金融、集市贸易为主要功能,或居住、商业工业混杂,需要维护住宅安静的区域

50

60

3类

以工业生产、仓储物流为主要功能,需要防止工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

55

65

4类

4a类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道、城市次干道、城市轨道交通(地面段)、内河航道两侧区域

55

70

4b类

铁路干线两侧区域

60

70

第二节 环卫设施规划

规划原则

1、城市环境卫生设施的规划设置必须从总体上满足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等功能,贯彻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原则,实现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储存和分类处置。

2、重大环境卫生工程设施的规划设置宜做到区域共享、城乡共享,实现环境卫生重大基础设施的优化配置。

垃圾量预测

规划甘孜县中心城区远期人均垃圾产生量取1.0kg/d,有效收集率达到100%,其每日产生的垃圾量为300吨/日。

垃圾处理场规划

根据甘孜县城布局特点,考虑垃圾运距及对周围环境影响等因素,规划确定在县城东北方向,斯俄乡古朗村境内,距县城约3.5公里的山坳处,面积20亩,承担城区及周边地区的生活垃圾处理。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四周宜设置宽度不小于100m的防护绿地或生态绿地,距城市居住区应大于2.0km。

特种垃圾处理

1、餐厨垃圾

餐厨垃圾含水率高,有机成分含量高,易影响环境卫生,应单独收运和处理。结合甘孜实际情况,远期对餐厨垃圾的处理采用蛋白质饲料工艺,实现餐厨垃圾的无害化处理。

2、建筑垃圾

建筑垃圾的清运应由有资质的专业部门或公司负责,保障清运的规范化。不能进行资源化利用的建筑渣土应运往成都市建渣处置场处置。

3、医疗垃圾

医疗垃圾具有较大的危害性,属于危险废物,严禁混入生活垃圾收运系统。甘孜县医疗卫生机构均应建立密闭隔离式的医疗垃圾收集点,医疗垃圾投入密闭容器,经密闭隔离式收运,集中运往中心城外医疗垃圾焚烧厂焚烧处理,灰渣卫生填埋。

4、工业垃圾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应符合《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的规定。工业危险废物应按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5085)进行分类鉴别,原则上由生产企业单独处理,并按国家有关危险废物处置规定全过程严格管理和处理处置。

环卫公共设施规划

1、公共厕所

在流动人口密集的商业闹市区,每300—500米设一座公共厕所;一般街道按700—1000米设一座公共厕所;每平方公里不得少于3座公共厕所;在没有卫生设施的住宅区街道内,按服务半径每150米左右设置。

2、果皮箱设置:商业大街25—50米,交通干道50—80米,一般道路80—100米。

环卫工程设施规划

(1)按照“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要求,实施净菜进城,城市垃圾以集中收集为主,逐步取消垃圾桶,实行分类袋装机,袋装收集点按服务半径不大于70米,占地不小于10平方米设置,采用汽车分片定时密闭收运。

(2)垃圾转运站:一般在居住区或工业、市政用地中设置。小型转运站每0.7—1.0km2设置一座,远期共设五处,每处用地面积100平方米。

(3)分期建设城市污水截流工程和污水处理厂。规划近期建成解放街、东大街和原川藏路城市污水截流干管,并着手建设位于斯俄乡街村南侧的城市污水处理厂,远期扩建为日处理能力1.2万吨规模。

(4)进城车辆冲洗站:规划在各对外交通干道入城口设洗车场,远期共设两处,分别位于川藏公路北线入城口两端。

垃圾无害化处理场

垃圾处理场规划布置在县城东北方向,斯俄乡古朗村境内,距县城约3.5公里的山坳处,面积20亩。


城市空间管制规划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好城市生态环境及风貌特色,本次规划根据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建设用地条件评价、环境保护、城市组团间生态隔离、水源保护和资源保护等要求,结合甘孜城区建设实际,将城市规划区域划分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已建区四类区域空间进行控制管理,并对各类空间提出相应的开发建设控制要求和准则,以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

禁建区

禁建区主要指根据城市用地布局规划确定的生态敏感区、防护廊道、水源保护地和灾害易发区等自然空间。具体包含以下区域:

1、生态敏感区

自然山体以及山前地带。

2、电力廊道

城市高压电力线走廊按不同级别要求需控制的防护廊道。

3、水源保护地

即雅砻江饮用水源保护地。

4、不可建设地区

河流洪水过水段、阶地冲沟、边坡等不稳定地段;地质灾害等规划判定为不可建设的地区。如雷波县城区的东边沟和西边沟。

已建区

城市已建区指已建成及在建区域,包括城市基础设施覆盖到的区域,城市道路连接的区域。以及城市建设用地连绵区域和拓展区域。

2011年雷波城市建成区用地面积为1.07平方公里。主要为锦城镇、海湾乡及南田乡部分区域。

适建区

指适宜城市建设的地区,即符合城市规划用地条件要求的可建设用地。

适建区原则上可以进行连片的城市性建设,具体地块的开发与建设指标应依据详细规划。

限建区

限建区指除已建区、禁建区、适建区以外的规划区范围其它区域。主要包括为地表水饮用水源的二级保护区、文物古迹控制区、山水地带及其周边一定范围的缓冲区、远景城市建设发展用地、普通农用地等空间。

“城市绿线”管制要点

城市绿线指城市内的各类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及其它大型绿地等的控制线。

城市绿线范围内主要用作绿化建设,除市政公用管线、与公园绿地直接配套的建构筑物外,禁止进行其它建设。

“城市蓝线”管制要点

城市蓝线指城市内河流、水面范围的控制线。蓝线范围内除允许建设桥梁、跨河市政管线、排水出口、水利设施等外,不允许擅自进行其它建设。

“城市黄线”管制要点

城市黄线是指城市内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本次规划主要是针对城市道路、污水处理厂、变电站等。

“城市紫线”管制要点

城市紫线指城市范围内文物古迹和历史街区等的控制线。除必须按《文物保护法》的要求进行保护外,还应制订专项规划对此类区域环境和空间实施控制与管制。

甘孜县城城区内紫线包括:汉金寺、那仓圆满大宝塔。


第十四章 城市规划区综合发展规划


规划目标

通过规划,明确城市与城郊规划区的分工协作关系,促进城市职能的完善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规划区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生产效益的提高,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市规划区范围

甘孜县城规划区的城区和近郊区包括:

甘孜镇城北村、绒岔村、河坝村、呷拉乡北部临雅砻江夺拖、亚隆村,斯俄乡西部临甘孜镇的古朗村等用地,面积60.2平方公里。

甘孜县城市规划区中的规划区范围确定为:城市水源保护区,交通设施用地,城市重要电力、电信设施用地,城市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用地及其它重要公共设施用地。其中,雅砻江、绒岔河、旭日岭、曼底山、规划的川藏高速公路沿线等区域作为重点规划控制区。

农村居民点

甘孜县属地广人稀的少数民族地区。为有利于乡村城市化的发展和村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应在牧区实施牧民新村建设工程,农村居民点的建设应在编制好中心村和基层村建设规划基础上,相对集中建设,以利配套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

工业园区

规划区内近郊一、二类乡镇企业原则上迁入甘孜县城市总体规划或远景确定建设的工业园区中。三类污染企业原则上向甘孜县城下游的拖坝镇集中,从而减少污染源的散点布局。

蔬菜及副食品基地

规划在城市规划区北部区域重点发展的牧草为主的畜牧养殖业,积极推进畜群结构、畜种结构的调整步伐。建设近郊型农牧副业产品为主的食品原料基地。

配合生态城市建设,重点发展县城区北部绒岔河两岸、旭日岭北部与白塔公园之间及规划区靠山坡地带的水果生产基地。紧密结合生态建设与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势,认真实施水土保持二期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和长江上游天然林保护工程,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各类经济果木材,既有利观光农业的发展,又能发挥良好的生态效应。

交通建设

配合城市对外交通规划,完成成格铁路、川藏高速公路建设工程,317国道改线工程。按绿色通道的建设要求,搞好沿线两侧各30的防护绿地的植树造林;原川藏公路(317国道)北路甘孜县城区段改线后,搞好新线沿线的30米宽防护绿地的植树造林和雅砻江防洪堤的建设。通往各中心村,基层村的机耕道为山重四级公路。

市政公用设施

建设县城区外围的供配电设施和线路建设,重点搞好旧城区河溪路35KV变电站的扩容及新城区北部35KV变电站的选址建设。配套建设输电线路,保护好城市外围和内部的高压走廊。

加强绒岔河的城市饮水水源保护,搞好斯俄乡古朗村垃圾处理场的建设和管理。

风景旅游

规划在“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下,建设好旭日岭、白塔公园、甘孜寺、曼底山等自然、人文风景区(点)。

生态防护绿化建设

规划大力加强规划区内10%以上坡地的退耕还林、还草和荒山绿化造林,搞好旭日岭防护林地、曼底山防护林地建设,以及生态农业建设,进一步搞好规划区内公路干线、雅砻江、绒岔河的“绿色通道建设工程”,全面改善城市近郊生态环境。


第十五章 旧城更新

旧城改造目标

旧城改造目标是通过对旧城的环境整治、功能优化、用地调整、设施配套和道路交通构建等,加上立法控制管理和综合开发,把其建成运转高效、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富有活力的商业金融中心和生活居住区。

旧城改造原则

1、以提高城市机能、改善城市综合环境、提高城市整体效益为宗旨,结合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区开发,体现和适应现代城市中心的中心性、高价性、集聚性、流通性和可达性等特征与要求。

2、配套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方便居民生活,提高环境质量。

3、树立土地投入产出观念,以级差地租为指导,考虑区位、环境条件,对旧城开发进行综合评价,利用土地价值规律,加快旧城改造速度,争取旧城改造的最大综合效益。

4、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结合旧城实际,统一规划,逐步实施,解决好近期与远期、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旧城改造措施

1、明确旧城区功能地位,建成商业金融中心,完善生活居住。

2、调整用地布局,优化空间结构。规划对旧城区不适宜发展的工业、仓储、站场和县级行政办公等进行逐步搬迁和用地调整、置换,增补商业服务、组团级文化娱乐和第三产业用地,以及绿化、停车场和江河生活岸线等。

3、控制土地开发强度,降低建筑密度,疏解人口。原则上,只准拆除,局部改建,不得再见缝插针新建。利用拆除地多开辟绿地、广场和停车场,增加空地率,并实施立体绿化,创造良好生活环境。拓宽复兴路、幸福路、韩滩路与十里坝金龙路形成整个县城的核心环。

4、合理组织交通,完善交通设施,改变以街为市,疏通内部交通,强化新、旧城区间联系,消除交通“瓶颈”,加强交通管理。

5、加强给水、排水、防洪、供电、电信、燃气和环卫等市政公用设施的改造和建设,进行环境综合整治。排水体制采用截流式合流制。


第十六章 空间发展时序划分及建设原则

分期建设理念

甘孜县城作为多片区多轴线发展的城市,分期建设考虑各片区与功能的均衡发展。统筹安排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

分期建设原则

1、近期:城市建设点面结合,形成几个重要建设点和局部区域,重点建设工业园区,打造城市开发建设的亮点工程。

2、中期:城市新区初具雏形,工业园区首期完成建设,部分居住新区打造完毕,城市环境明显提升,城市功能基本完善,城市框架成型。

2、远期:城市新区形成规模,旧城改造基本完成,城市逐渐从外延扩展转向内涵提升,城市环境不断改善,城市功能逐渐提升,实现城市规划期内发展目标。

3、远景:城市建设以内涵提升为主导,控制“多中心、片区均衡、特色鲜明”的空间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

近期建设

1、发展目标

2012—2015年,是甘孜县快速发展的时期,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甘孜县的资源优势,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发展优势项目,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城市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强化工业园区建设,商贸服务业合理布局,强化城市在康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功能,建设具有良好人居环境和产业服务功为一体的新型城市。

2、发展策略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可持续利用率,实现工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提升产业和城市竞争力。

(2)强化商贸服务业地位,实现城市区域功能,构建阿坝州的经济次中心。

(3)加强以天府花园水城为特色的城市景观环境整治和建设,提高城市宜居水平。

(4)加快区域重大交通设施建设,改善区位发展条件,增强城市集聚功能和辐射能力。

3、城市规模

(1)人口规模

根据甘孜县城人口发展预测, 2015年县城人口规模为2.34万人。

(2)用地规模

根据城市发展预测,近期建设用地规模为457公顷。

用地布局

近期建设用地范围主要是休闲旅游组团、生态工业组团以及新城宜居组团和商贸服务组团中靠近老城中心的部分用地。

远期期建设

1、发展目标与策略

2015—2030年,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近期建设的基础上延续甘孜县的快速发展,并深化近期的发展策略,实现城市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城市用地规模和用地布局

(1)人口规模

根据甘孜县城人口发展预测,2030年县城人口规模为4.2万人。

(2)用地规模

综合考虑近期建设的基础及城市新增人口,安排居住、公共设施等用地,2030年城市总建设用地达到6.01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41平方米。

远景发展构想

1、规划原则

(1)城市发展的延续性。

(2)保持较强的弹性与适应性。

(3)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4)高建设质量、高基础设施配套、高环境标准

2、功能定位

康北特色旅游城市,甘孜州北部经济中心和新型产业基地。

3、规模

2050年城市总建设用地达到8.65平方公里。


第十章 规划管理与实施

深化规划编制

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编制下一层次的各项规划。及时开展并滚动编制城市近期建设规划,明确近期实施总体规划的发展重点和建设时序。县域范围内单独编制的各级城镇总体规划,应符合本规划的规定。

完善规划制度

完善规划决策体制和制度,建立重大问题的政策研究机制和专家论证制度,以及重大建设项目公示与听证制度,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加强规划管理

1、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都必须符合本规划,纳入城市规划统一管理,保证城市各项建设活动能够按照总体规划协调、有序地进行。

2、建立责权明确的规划管理体系,提高城市规划管理与服务水平,规范城市规划管理的制度、标准与审批程序,依法行政,保证规划实施的合法、公平和效率。

3、本次总体规划用地范围之外,已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证的建设用地,应纳入所在乡镇的城镇规划用地范围之内,由各级城镇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规划管理。

健全实施机制

1、加强规划宣传,增强城市总体规划公开透明的力度和公信力,提高市民遵守和执行总体规划及有关法规的自觉性。

2、建立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监控机制。进行规划效能评价,对规划进行校核,确保规划实施动态调控。

3、建立健全城市规划监督检查制度。查处和纠正各种违反规划的行为,加大对违法建设行为的整治力度。发挥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协、基层社区组织、社会团体及公众在城市规划实施全过程中的监督作用,通过多种形式建立起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社会监督的工作机制。

4、加强城市规划、发展改革、土地管理、建设管理等部门的规划管理联动机制和城市发展调控体系,促进规划实施。


第十章 附则

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附件(规划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三部分组成,规划文本和规划图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本规划自批准之日起生效,上版甘孜县城市总体规划同时废止。

各级国家机关、单位和任何个人,未经法定程序,无权擅自改变本规划。如确因实际需要,对本规划作局部调整时,应由甘孜县人民政府批准,报州人大和省住建厅备案;若对本规划作重大变更修改时,应报省政府批准。

本规划解释权属甘孜县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局。
























附表1 甘孜县城区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2030年)


序号

用地性质

用地代号

面积(公顷)

比例(%)

人均

1

居住用地

 

R

201.98

35.25%

48.09

其中

二类住宅用地

R2

196.38

658.99%

46.76

服务设施幼儿园

R22

5.6

0.98%

1.33

2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

 

A

86.45

15.09%

20.58

其中

行政办公用地

A1

19.48

3.40%

4.64

文化设施用地

A2

9.03

1.58%

2.15

教育科研用地

A3

25.76

4.50%

6.13

体育用地

A4

4.14

0.72%

0.99

医疗卫生用地

A5

6.43

1.12%

1.53

社会福利设施用地

A6

2.48

0.43%

0.59

文物古迹用地

A7

8.91

 

2.12

外事用地

A8

 0.00

 


宗教设施用地

A9

10.22

1.78%

2.43

3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B

90.82

15.85%

21.62

其中

商业设施用地

B1

68.37

11.93%

16.28

商务设施用地

B2

9.32

1.63%

2.22

娱乐康体用地

B3

9.43

1.65%

2.25

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

B4

3.7

0.65%

0.88

4

工业用地

 

M

32.15

5.61%

7.65

5

物流仓储用地

 

W

5.70

0.99%

1.36

6

交通设施用地

 

S

86.25

15.05%

20.54

其中

城市道路用地

S1

79.88

13.94%

19.02

综合交通枢纽用地

S3

2.62

0.46%

0.62

交通场站用地

S4

3.75

0.62%

0.89

7

公用设施用地

 

U

4.91

0.86%

1.17


其中

供应设施用地

U1

 



环境设施用地

U2

 





安全设施用地

U3

 



8

绿地

 

G

55.93

9.76%

13.32

其中

公园绿地

G1

41.5

7.24%

9.88

防护绿地

G2

6.82

1.19%

1.62

广场用地

G3

7.61

1.33%

1.81

9 

 

特殊用地

H4

8.77

1.53%

2.09

 

建设用地

 

 

572.96

98.47%

136.42

10

非建设用地

 

 

29.8

 

 

其中

水域

E1

9.36

 

 

农林用地

E2

20.44

 

 

 

总用地

 

 

602.76

 

 



附表2 甘孜县城区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2015年)

序号

用地代码

用地名称

面积(公顷)

占城市建设用地

(%)

1

R

居住用地

133.912

29.96


二类居住用地(R2)

133.912

29.96

2

A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73.285

16.39

其中

行政办公用地(A1)

19.746

4.42

文化设施用地(A2)

4.499

1.01

教育科研用地(A3)

22.547

5.04

体育用地(A4)

0.807

0.18

医疗卫生用地(A5)

6.207

1.39

社会福利设施用地(A6)



文物古迹用地(A7)

9.463

2.12

宗教设施用地(A9)

10.016

2.24

3

B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43.369

9.70

4

M

工业用地

16.738

3.74


一类工业用地(M1)

16.738

3.74

5

W

物流仓储用地

5.741

1.28


一类物流仓储用地(W1)

5.741

1.28

6

S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59.8455

13.39

其中

城市道路用地(S1)

55.188

12.35

交通枢纽用地(S3)

1.911

0.43

交通场站用地(S4)

2.7465

0.61

7

U

公用设施用地

15.03034

3.36

8

G

绿地与广场用地

90.3493

20.21

其中

公园绿地(G1)

80.131

17.92

防护绿地(G2)

3.779

0.85

广场绿地(G3)

6.4393

1.44

9

H


特殊用地(H4)

8.766

1.96

10



总建设用地

447.03614

100.00

11

E


水域(E1)

8.522



附表3 甘孜县城区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2050年)

序号

用地代码

用地性质名称

面积

(公顷)

占城市建设用地

(%)

1

R

居住用地

294.556

34.43


二类居住用地(R2)

294.556

34.43

2

A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93.470

10.93


行政办公用地(A1)

20.497

2.40

文化设施用地(A2)

6.475

0.76

教育科研用地(A3)

31.756

3.71

体育用地(A4)

6.278

0.73

医疗卫生用地(A5)

8.985

1.05

社会福利设施用地(A6)



文物古迹用地(A7)

9.463

1.11

外事用地(A8)



宗教设施用地(A9)

10.016

1.17

3

B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82.936

9.69

4

M

工业用地

119.004

13.91


一类工业用地(M1)

119.004

13.91

5

W

物流仓储用地

5.741

0.67


一类物流仓储用地(W1)

5.741

0.67

6

S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115.292

13.48


城市道路用地(S1)

108.492

12.68

交通枢纽用地(S3)

1.911

0.22

交通场站用地(S4)

4.889

0.57

7

U

公用设施用地

14.226

1.66

8

G

绿地与广场用地

121.467

14.20


公园绿地(G1)

101.136

11.82

防护绿地(G2)

12.114

1.42

广场绿地(G3)

8.217

0.96

9

H


特殊用地(H4)

8.766

1.02

1O



总建设用地

855.458

100.00

11

E


水域(E1)

9.713